当前位置:首页 > 【解析】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第Ⅱ卷
本卷共四大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第 13 页 共 19 页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答案】(1)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反映的有生产工具、有对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材料二中的“春耕夏耘”“四时之间,亡日休息”等信息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因此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原因的概括可以回答出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负担沉重,容易破产。从材料三的“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以看出封闭保守的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自然经济的特征。
(3)从材料二的“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可以看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的作用。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统治者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26.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衣食足而知礼仪》
材料二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
第 14 页 共 19 页
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材料一反映了手工业的哪种经营方式?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属于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这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何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
【答案】(1)家庭手工业农业与家庭手工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陚税,很少进入市场。
(2)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脤役,引起工匠不满。
(3)私营手工盞发展迅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家庭手工开始面向市场;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从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等方面分析。
(1)从材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可以衣矣”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是家庭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手工业与家庭手工相结合;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陚税,很少进入市场。
(2)从材料“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教巨万”中可以分析出三服官和东西织事属于官营手工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营手工业原料由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脤役,引起工匠不满。
(3)从材料“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城镇中“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2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
第 15 页 共 19 页
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三 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3)材料三中马戛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角度加以说明。
【答案】(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的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食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
拒绝原因: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详解】(1)信息,据材料一“二分无赖是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材料二“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扬州的地位、夜市繁荣、叫卖商品、商业活动地点、饮食服务设施等方面回答唐宋时期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2)原因,据材料三“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要求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拒绝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大国心理等方面回答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第 16 页 共 19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