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本动物学二教学大纲
(7) 什么叫洄游?有哪几种类型,意义是什么? (8) 举出鱼纲的五个目、鉴别特征及代表种。
第十七章 两栖纲 (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两栖纲外形及躯体结构并掌握相关的概念,重点掌握两栖动物各器官和系统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特征。熟悉两栖纲基本分类依据和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认识两栖纲重要目中的常见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了解两栖类的繁殖、变态及冬眠的生态学意义。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2.两栖纲的躯体结构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1.无足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2.有尾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3.无尾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第三节 两栖类的生态
1.两栖类的繁殖、变态。
2.两栖类冬眠的原因及其意义。
第四节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三、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原脑皮、耳柱骨、内鼻孔、瞬膜、耳后腺、泄殖腔、毕氏器、弧胸型、固胸型、婚垫、冬眠 、不完全双循环、五趾型附肢、自接式
2.简答
(1) 从水生过度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2)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适应及不完善性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3) 蛙的捕食、消化过程? (4)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十八章 爬行纲 (5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爬行类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及有关的概念,重点学习爬行纲的主要特征及爬行纲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掌握羊膜卵出现的生物学意义,使学生掌握爬行类的基本分类学知识,熟悉爬行纲各目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了解爬行类的繁殖、冬眠与夏眠的原因及意义,知道爬行类的经济价值。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爬行类躯体构造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及原始性。 3.爬行纲的躯体结构
第二节 爬行纲的分类
1.喙头蜥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2.龟鳖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3.蜥蜴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4.蛇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5.鳄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第三节 爬行纲的生态
1.爬行类的繁殖。
2.爬行类冬眠与夏眠的原因及意义。
第四节 爬行类的经济意义
1.资源利用。
2.毒蛇对人、畜的危害。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三、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胸廓、羊膜、颞窝、次生腭、颊窝、新脑皮、合颞窝类、寰椎、端生齿、异型齿、犁鼻器、颅顶眼 、羊膜卵
2.简答
(1) 简述羊膜卵的结构、羊膜的形成过程并说明其意义。 (2) 举出几项在爬行纲首次出现的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羊膜卵、胸廓、肋间肌、盲肠、气管、后肾、爪、新脑皮 (3) 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4) 现代爬行类的分目,各目及科的代表动物。
第十九章 鸟纲 (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鸟类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和相关的概念,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对飞行生活的适应;恒温出现的生物学意义;鸟类消化、生殖系统的特点。掌握鸟纲的基本分类学知识和主要分类依据,熟悉鸟纲中非雀形目和雀形目鸟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种类的生活习性,了解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鸟纲的主要特征
1.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的意义。 2.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 3.鸟类躯体结构
第二节 鸟纲的分类
1.平胸总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2.企鹅总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3.突胸总目重要目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第三节 鸟类的生态
1.鸟类的主要生态类群。 2.鸟类的繁殖。 3.鸟类的迁徒。
第四节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
三、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正羽、素囊、开放式骨盆、尾脂腺、鸣肌、双重呼吸、双重调节、早成鸟、晚成鸟、迁徙、候鸟、留鸟、并趾足、“D-P-V”系统、综荐骨、恒温动物
2.简答
(1) 简述鸟卵的形成过程?
(2) 鸟类适应飞翔生活,各系统都产生了那些适应特征。 (3) 总结鸟类与爬行动物相似的主要特征
(4)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的主要特征有那些? (5) 简述恒温的生物学意义。
第二十章 哺乳纲 (6学时)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哺乳纲的外形及内部结构和相关的概念。重点掌握哺乳纲的主要特征;胎生、哺乳的生物学意义;使学生掌握哺乳动物的基本分类学知识和基本的分类依据,熟悉哺乳纲三个亚纲及各目的主要特征和代表种类,了解哺乳动物的繁殖习性,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二、内容提要:
第一节 哺乳纲的主要特征
1.胎生、哺乳的生物学意义。 2.哺乳纲的外形及躯体结构。
第二节 哺乳纲的分类
1.原兽亚钢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2.后兽亚纲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3.真兽亚纲的特征及主要代表。
第三节 哺乳类的生态
1.野生动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与保护 2.哺乳类的繁殖。 三、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胎生、卵胎生、胎盘、裂齿、重型齿、妊娠、胼胝体、膈肌、反刍、异型齿、封闭式骨盆 2.简答
(1)哺乳动物在陆地上迅速进化的原因是什么? (2)胎生哺乳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鸟类起源与高等的爬行类哺乳类起源于低等爬行类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第二十一----二十四章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原理 动物地理分布和动物生态(穿插各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各类群的起源和演化和适应辐射。
2. 掌握动物进化的证据、进化理论、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形成。
3. 掌握生物圈及其意义,了解动物的分布。了解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及动物保护。 二、教学内容
1. 原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爬行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恐龙的兴衰及绝灭的原因);鸟类的起源(始祖鸟的特征及意义)和适应辐射;哺乳类的起源和适应辐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2. 生命的起源;动物进化的证据(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动物地理学、生理与生化、遗传学);进化理论:拉马克学说、达尔文学说等;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物种及形成。
3.生物圈;动物的分布;动物的栖息地;分布区世界(6个界)及我国(7个区)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4. 生态因子;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概念及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及物质、能量流动;环境保护。 三、复习思考题:
同源器官 同功器官 痕迹器官 小进化 大进化 适应辐射 进化树 物种形成 生物圈 动物栖息地 分布区 动物区系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
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祖先及辐射演化阶段或历程? 课程考核:
一、试卷类型及比列 (一)题型分布
(1)名词解释 (2)填充题
(3)单项选择题或判断正误 (4)简答题 (5)综合论述题
(6)填图或画图及综述 (二)试卷满分值 100分 (三)分值分布
(1)20分;(2)20分;(3)10分;(4)20分;(5)20分(6)10分 二、考试形式与时间
闭卷 笔试 2小时 四、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教材: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教学参考书:
赛道建:普通动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江静波等:无脊椎动物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杨安峰:脊椎动物学(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动物生物学,2001,陈品健,科学出版社
《动物生物学》 许崇任 程红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2000) 《动物学》 华中师院 南京师院 湖南师院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动物学大全》 老克利夫兰 P. 希克曼 等 科学出版社 (1989) 无脊椎动物学(上、下),1996,任淑仙
郝天和 脊椎动物学(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 郝天和 脊椎动物学(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马克勤,郑光美主编 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郑作新 脊椎动物分类学(第三版)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孟庆闻等 鱼类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田婉淑,江耀明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郑作新等 中国经济动物志——鸟类(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盛和林等 哺乳动物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动物学实验教程(附光盘)。科学出版社。2005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程红,陈茂生:动物学实验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赛道建:动物学野外实习教程。科学出版社。2005
王歧山,盛和林: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