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参考教案2
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以酸雨或废电池的危害为例,说明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良影响。 2.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3.明白实验安排对照组和重复组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统计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知道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保护环境的做法,并能付诸于实践行动。 ●教学重点
1.设计并完成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实验。 2.认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的方案。 设计对照组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资料。准备学生探究活动所需的用具(烧杯、培养皿、pH试纸等)和材料(已浸泡一昼夜的小麦种子),提前培育的长有三片幼叶的南瓜苗若干。
2.学生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探究计划。 (2)准备食醋、废电池浸出液等实验材料。 (3)设计一个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表格。
1 / 6
阅读课本118页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结合观察、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酸雨、重金属盐、农药化肥、温室效应等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现象是怎么造成的?
学生:人类活动造成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身经历? 学生:大部分资料是看电视、报纸知道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亲自动手探究一下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讲授新课]
一、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介绍探究实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实验结论。
教师: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实验方案进行检查摸底。课上选有代表性的小组阐述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代表: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并做简要介绍: ①配制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4。
②将模拟酸雨放入一烧杯中,再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③每隔2分钟观察一次幼苗生长的情况。
④记录每次观察的结果(写在提前设计好的表格中)。 ⑤得出结论。
教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方案比较好。我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南瓜幼苗出现的症状一定是模拟酸雨造成的吗?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一定是。会不会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者是温度太低导致的。
2 / 6
教师: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肯定是模拟酸雨起的作用? 学生:增加对照实验,进行比较。
教师:对!实验安排对照组的目的就是通过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以消除或减少实验误差,鉴别实验中的处理因素同非处理因素的差异。这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一个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肯定南瓜苗出现的症状是模拟酸雨所致,而不是南瓜苗本身有病或清水中有什么物质造成的。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呢?
学生:再取一烧杯,里面不放模拟酸雨,放上清水,同样放入三株南瓜幼苗。 教师:设计得很好!如果我把这两组实验放在不同的温度下,结果会怎样?如果放入的幼苗大小不一样会怎么样?再如果加入的模拟酸雨和清水不一样多,又会怎么样?
学生:认为没法比较。讨论后得出:应该放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 二、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分发实验用具和材料。
学生:以小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完成有关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模拟探究或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探究。
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把模拟酸雨和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
学生: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各小组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结果有所差异。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结果,只进行一次实验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有误差。
教师:那么,怎样做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多做几次,取平均值。
教师:回答得很好。重复实验是实验设计要遵循的另一原则。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做到既节约时间又体现了重复性,最终得到可靠的结果呢?
学生:讨论思考。能!把各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教师:同学们很聪明。我们现在就一起统计各组数据,并进行分析。 三、尊重事实,提高环保意识
3 / 6
教师:现在同学们依据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酸雨对生物有害吗?具体表现有哪些? (2)酸雨是怎么形成的?
(3)模拟的酸雨和真实的酸雨有什么区别?查查资料,酸雨含有什么成分? (4)酸雨一定是由本地区的有害排放物造成的吗?
(5)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6)你知道的清洁能源有哪些?
(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做到完全不烧煤,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呢?(燃烧含硫量低的煤,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种植可以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如柳杉等)
(8)你认为废电池真的对生物有害吗?表现症状是什么?
(9)粗略估算一下全班同学家中使用电池的情况,一年的废电池大约是多少?
(10)同学们都在消费电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废电池?对废电池的回收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11)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避免模拟酸雨和废电池浸出液溅到皮肤上,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用肥皂将手洗干净?由此你会想到什么?
(12)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控制废电池的危害?
学生: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人类活动确实造成了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改善这种现状。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酸雨对生物的影响”和“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亲眼看到了酸雨及废电池对生物造成的伤害,更激发了我们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设计实验方案,明白了实验设计中安排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并能较好地设计对照组。
[巩固练习]
1.一般来说,酸雨的pH会__________5.6(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模拟
4 /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