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章固定.

第十章固定.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13:33:49

第十章 固 定

第一节 外固定

【内容提要】

外固定是指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等。

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有以下标准:①能达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②能有效地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早期功能活动。④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 一、夹板固定

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树皮、纸板等,根据患者肢体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骨折复位时的位置,这种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1.扎带、夹板、压垫的外部作用力 扎带的约束力是局部外固定力的来源,这种作用力通过夹板、压垫和软组织传导到骨折段或骨折端,以抗骨折发生再移位。

2.肌肉收缩的内在动力 夹板固定一般不超上下关节,这样既有利于关节屈伸及早期进行功能活动,又不妨碍肌肉纵向收缩活动,使两骨折端产生纵向挤压力,加强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另外,由于肌肉收缩时,体积膨大,肢体的周径随之增大,肢体的膨胀力可对压垫和夹板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压作用力。与此同时,骨折端承受了由夹板、压垫产生的同样大小的传导作用力,从而也加强了骨折断端的稳定性,并起到了矫正骨折端残余移位的作用。当肌肉舒展放松时,肢体周径恢复原状,夹板也恢复到原来的松紧度。

3.伤肢置于与移位倾向相反的位置 骨折复位后,移位的倾向仍然存在,将肢体置于逆创伤机制方向位置,避免了骨折再移位的可能性。 ]

1.适应证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②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闭合伤口者;③陈旧

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整复者。

2.禁忌证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④肢体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脉搏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三)夹板固定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夹板的材料应具备以下性能:可塑性、韧性、弹性、吸附性与通透性;质地宜轻,取材方便;能被X线穿透,有利于及时检查。

常用的夹板材料有:杉树皮、柳木板、竹板、厚纸板、胶合板、金属铝板、塑料板等。 夹板长度应视骨折的部位不同而异,分不超关节固定夹板与超关节固定夹板两种,前者达用于骨干骨折,后者适用于关节内或近关节处骨折。肢体骨折,一般选用4~5块夹板组合,夹板总宽度相当于所需要固定肢体的4/5或5/6左右,每块夹板要有一定的间隙。夹板内衬以0.5cm厚毡垫或棉花。 (四)固定垫

又称压垫。一般放在夹板与皮肤之间。利用固定垫所产生的压力或杠杆力作用于骨折部,以维持骨折复位后的位置。

固定垫必须质地柔软,具备一定的韧性和弹性,能吸水,可散热,对皮肤无刺激。可选用毛头纸、棉花、棉毡等材料。固定垫的形态、厚薄、大小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而定,其形状必须与肢体外形相吻合,以维持压力平衡。压垫安放位置必须准确,否则会起相反作用,使骨折端发生再移位。临床上依据不同要求,常用固定垫有以下几种:平垫、塔形垫、梯形垫、高低垫、抱骨垫、葫芦垫、横垫、合骨垫、分骨垫、大头垫等。每一种固定垫都有其独特外形和作用。参照骨折类型、移位情况,根据力学原则,在适当的位置放置固定垫。常用的固定垫放置法有:一垫固定法(主要压迫骨折部位)、二垫固定法(用于侧方移位骨折)和三垫固定法(用于成骨畸形骨折)。 (五)扎带

扎带的约束力是夹板外固定力的来源,扎带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则固定力不够,过紧则引起肢体肿胀,压伤皮肤,重者则发生肢体缺血坏死。临床常用宽1~2cm布带,将夹板安置妥后,依次捆扎中间、远端、近端、缠绕2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便于松紧。捆扎后要求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下移动1cm,即扎带的拉力为800g左右,引松紧度较为适宜。 (六)夹板固定的操作步骤

以长骨干骨折局部小夹板固定为例说明。首先应根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患者肢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夹板,并将所需用的固定器材准备齐全。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按需外敷药膏,放置压垫于适当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垫或棉纸包裹伤处,勿有皱褶,置夹板于棉垫外面,排列均匀,板间距为1~1.5cm。夹板的两端勿超出棉垫,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之中央,由助手扶持夹板,术者依次捆绑扎带。依需要捆扎3~4道,两端扎带距板端1~1.5cm为宜,防止滑脱。固定完毕后,如需附长板加固者,可将其置于小夹板的外层,以绷带缠绕。也可配合持续牵引治疗。 (七)夹板固定后注意事项 (1)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2)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情况,特别固定后3~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的变化。发现有血运障碍情况,宜紧急妥善处理,以免发生缺血坏死。

(3)注意询问骨骼突出处有无灼痛感,防止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4)注意经常调整扎带的检紧度。一般伤后4天内,肿胀达到高峰,应注意适当放松扎带。以后开始消肿,扎带松弛时应及时调整扎带的松紧度。保持1cm的正常移动度。 (5)定期进行X线检查。特别是固定2周内要经常检查,如有移位及时处理。

(6)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并将固定后的注意事项及练功方法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取得患者的合作。 (八)解除夹板固定期的日期

夹板固定时间的长短,应根据骨折临床愈合的具体情况而定,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即可解除外固定。 二、石膏固定 (一)石膏绷带制作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成品。在绷带卷(每厘米有12根纱的浆性纱布)一面撒上石膏粉,边抹边卷,制成石膏绷带,也可用石膏绷带制作箱制做。 (二)石膏绷带的用法

使用时,将石膏绷带卷平放于30~40℃的温水桶内,待气泡出净后取出,医者以双手握住绷带的两端,挤去多余水分,即可使用。注意石膏在水中不可浸泡过久,取出后尽快使用,因耽搁的时间过长,石膏很快硬固,如勉强使用,将影响固定效果。 (三)石膏绷带内的衬垫

可将石膏绷带分为有衬垫石膏。有衬垫石膏,即将整个肢体先用棉花或棉纸自上而下全部包好,然后外面包石膏绷带。有垫石膏患者较为舒适,但固定效果略差,多在手术后作固定用。无垫石膏也需在骨突部位放置衬垫,以防产生压性溃疡。无垫石膏因定效果较好,但骨折后因肢体肿胀,容易影响血液循环或压伤皮肤。 (四)石膏绷带操作步骤

1.包扎前准备 包括人员安排、患者准备、石膏及工具准备等。 2.操作步骤

(1)体位:将患者肢置于功能位(或特殊要求体位),可借助器具维持。 (2)保护骨隆突部位:放上棉花或棉纸。

(3)制作石膏:放在肢体一定的部位,加强石膏绷带某些部分的强度。方法是在桌面或平板上,按所需的长度和宽度,往返折叠6~8层,石膏绷带要摊平,勿有皱折。

(4)石膏托的应用:将石膏托置于需要固定的部位,按体形加以塑形。于关节部为避免石膏皱褶,可将其横向剪开一半或1/3,呈重叠状,而后迅速用手掌将石膏抹平,使其紧贴皮肤。

(5)包括石膏的基本方法:环绕包扎时,一般由肢体的近端向远端缠绕,且以滚动方式进行。切不可以拉紧绷带,以免造成肢体血液循环障碍。操作要迅速、敏捷、准确,两手互相配合,即一手缠绕石膏绷带,另一手朝相反方向抹平,使每层石膏紧密贴合,勿留空隙。整个石膏的厚度,以不致折裂为原则,一般应为8~12层。因石膏易于成形,必须在成形前数分钟内完成,否则可减低石膏固定效果。超过固定范围部分要适当修剪。对髋人字石膏、蛙式石膏,应在会阴区留有足够空隙。标记诊断及石膏固定日期。有创面者立将创面的位置标

明,以备开窗。 (五)石膏固定体位

肢体关节必须固定在能发挥最大功能的位置,此位置称为关节功能位。当然,关节功能位相对的,尚需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表10-1)。

表10-1 关节功能位及固定范围

关节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手指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脊柱 功能位置 固定范围 上臂外展45~60°,前屈30°,外旋肩人字石膏,包括胸、肩、上臂、肘及前15°,肘屈曲30°,拇指尖对准鼻尖为准。 臂。女性应托起乳房。 一侧屈曲90°,前臂中立位。如果两侧固定,则一侧110°,一侧70°。 自腋下起,下至手掌远侧横纹。 腕背屈20~30°,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 肘下至手掌远横纹。 掌指关节屈曲60°,指间关节屈曲30~45°。 前臂至手指。 一侧屈曲15~20°,外展10~15°,外旋5~10°。两侧者,一侧全伸,一侧稍屈曲。小儿一侧全伸。 屈膝10~15°,小儿全伸。 从乳头至足趾,必要时包括对侧髋关节,下至膝关节。 大腿至足趾。 足中立位,无内外翻。 小腿至足趾。 尽量按正常生理弧度。两髋稍屈,适当外展,膝关节稍屈曲。 T4以上包括头颈部,L4以下包括双侧腿。 (六)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

①石膏定型后,可用电吹风或其他办法烘干;②在石膏未干以前搬动病人,注意勿使石膏折

断或变形;③抬高患肢,注意有无受压症状,随时观察指(趾)血运;④手术后及有伤口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⑤注意冷暖,寒冷季节注意外露肢体保温,炎热季节注意通风,防止中暑;⑥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浸湿污染;⑦如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石膏;⑧患者未下床前,须帮助其翻身,指导作肌肉收缩活动,情况允许时,鼓励下床活动;⑨注意畸形矫正,成角畸形部位的凹面横行切断石膏的周径2/3,以石膏凸面为支点,将肢体的远侧段向凸面方向反折,可纠正成角畸形。然后用木块或石膏绷带条填塞石膏之裂隙中,再以石膏绷带固定。 (七)石膏的开窗、剖开、楔形切开和拆除

1.开窗 有下列情况者需行开窗:①手术后检查切口和拆除缝线;②局部尤其是骨隆突处

搜索更多关于: 第十章固定.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十章 固 定 第一节 外固定 【内容提要】 外固定是指损伤后用于体外的一种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等。 良好的固定方法应具有以下标准:①能达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对被固定肢体周围的软组织无损伤,保持损伤处正常血运,不影响正常的愈合。②能有效地固定骨折,消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旋转、剪切和成角外力,使骨折端相对稳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的条件。③对伤肢关节约束小、有利早期功能活动。④对骨折整复后的残留移位有矫正作用。 一、夹板固定 骨折复位后选用不同的材料,如柳木板、竹板、杉树皮、纸板等,根据患者肢体形态加以塑形,制成适用于各部位的夹板,并用系带扎缚,以固定垫配合保持骨折复位时的位置,这种固定方法称为夹板固定。 (一)夹板固定的作用机理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