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屋建筑学复习1 - 图文
2 内排水法——将有可能渗入地下室内的水,通过永久性自流排水系统如集水沟排至集水井再用水泵排除。
砖墙构造:
砖墙:用砂浆将一块块砖按一定规律砌筑而成的砌体。
砖墙组砌方式:全顺砌法 全丁砌法 丁、顺夹砌 一顺一丁 P129图 墙体细部构造:
墙脚--室内地面以下,基础以上的墙体。内外墙都有墙脚,外墙墙脚称为勒脚。 勒脚--外墙身接近室外地面部分,需要做构造处理
① 作用
? 防止墙身受到外界碰撞,加固墙身
? 避免地面雨、雪、地潮的侵蚀,保持室内干燥
? 做法、高矮、色彩等可以结合建筑造型,增加建筑物立面美观的作用 ②高度
? 超过水平防潮层,不低于500mm
? 突出立面效果,可以提高到底层窗台高度,甚至整个首层 3 做法--加强面层的防水性能和坚固性
抹灰勒脚:8~15mm厚1:3水泥砂浆打底,12mm厚1:2水泥白石子浆水刷石或斩假石抹面。咬口。 贴面勒脚:用天然石材、人造石材贴面。如水磨石、花岗石。 换材:用条石、混凝土等坚固材料代替砖墙脚。
墙身防潮层
(作用:防止室外地表水渗入,防止土壤中水分沿基础上升) 水平防潮层的设置:位置与地坪做法有关,
(a)当室内地面结构层采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时设在结构层范围内,低于室内地坪60mm(一皮砖厚),并且高于室外地面150mm(防止雨水溅湿墙面)。
(b)当室内地面结构层采用透水材料(如炉渣、碎石、素土)时,平齐或高于室内地坪60mm,并且高于室外地面150mm。
垂直防潮层的设置:当室内地坪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面时:在墙身内设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高地坪一侧设垂直防潮层。(c)
防潮层做法:四周交圈,封闭连续,分为柔性防潮、刚性防潮。
a.防水卷材防潮层:10~15厚1:2.5水泥砂浆找平层,然后干铺一层卷材。
b.防水砂浆防潮层:20~25厚1:2或1:2.5水泥砂浆加3~5%防水剂,铺设于需要设置防潮层的位置,或用防水砂浆砌筑3皮砖,砌砖灰缝15~20毫米。
c.配筋细石混凝土防潮层:6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6或Φ8钢筋,间距≤120mm。
d.垂直防潮层:高地坪房间填土之前,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的垂直墙面上,墙体两侧水泥砂浆抹面,高地坪房间墙面上涂冷底子油一道,热沥青两道,或采用防水砂浆抹灰防潮处理。如果墙脚采用不透水材料(石材、混凝土),或设有钢筋砼地圈梁,则不需要再设水平防潮层,钢筋砼地圈梁顶标高满足防潮要求。
散水--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向外倾斜的坡面,以便将屋面降水排至远处,这一坡面称为散水,又称护坡。 适用于年降雨量≤900mm的地区。
(作用: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及时排除地面积水。保护墙基处的土壤不受屋檐积水的冲刷。)
做法:向外倾斜,坡度3%~5%,当屋面排水为有组织排水时,宽度600~1000mm;当屋面排水为无组织排水时,宽度出檐200mm。
(为防止墙体沉降或散水处发生意外的受力不均,而导致墙基与散水交接处开裂,在构造上需要在散水与墙脚之间设置分格缝,宽15mm,用弹性材料嵌缝(沥青麻丝塞填,沥青砂浆封口)。为避免地表土冻融引起散水变形破坏和散水热胀冷缩发生温度变形,应沿散水宽度方向每隔一定长度做散水分格缝。砖砌体材料散水每隔30~40m,砼散水每隔6~12m,设宽15~20mm宽伸缩缝,沥青砂浆灌填。)
过梁: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体所传来的各种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洞口两侧墙体,常在门、窗洞孔上设置横梁,该梁称为过梁。
钢筋砼过梁:
特点:承载能力强,对房屋不均匀下沉或振动有一定的适应性能,适应不同宽度的洞口,且预制装配过梁施工速度快,是最常用的一种,截面形式多样(矩形、L形,带窗楣板)
构造要点:过梁两端伸进墙内的支承长度不小于240mm,宽度一般同墙厚,高度(60、120、180、240)、配筋需计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