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6 1:49:17

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遭流言冷眼,都是鲁迅的遭遇。

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4.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5.《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的和民族的意义,前者倾诉的是对数千年之吃人民族与吃人自我的冷峻思考与“救救孩子”的热切呼唤,并且由此追问狂人最后的“回归”之蕴含何在。后者则是以弱国子民的心态,迫不及待地以最后的生命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呼吁。 B.两者的不同则在于,鲁迅是在自我与社会的关联上,是时代的先行者如何唤起那些沉睡的国人,是重在理性的层面上进行灵魂的拷问:郁达夫则是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向着最隐秘的性心理和性生理,进行深入的发掘,爆发出“赤裸裸的自我”,美丑杂陈,正误皆现。

6.请简要说明郁达夫自己对“零余者”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他在创作“零余者”形象时所受到的外来文学的影响。

A.在散文《零余者》中,郁达夫自称其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一无所用,是“零余者”,此概念由此得名。

B.一方面受到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的人”形象系列的影响,表现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面对社会黑暗弊端找不到改造现实的路径的痛苦;

C.另一方面受到日本的私小说的影响,注重探索人物隐秘的性心理,也不回避性行为的描写。

7.简要说明废名与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乡土小说作家在创作上的不同。 A.许钦文、王鲁彦、台静农等受到鲁迅的乡土小说的影响,关注现实,带有很强烈的批判色彩。

B.废名却受到消极出世的周作人的影响,玩味闲情逸致,陶然山水之间,在艺术上则向往唐诗的意境,绝句式的文字。

8.郭沫若创作于“五四”前后的诗集《女神》,在受外国诗人影响方面表现出什么阶段性的变化?

A.第一段是“五四”以前,主要受泰戈尔影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出恬淡清新的风格,对诗味和诗美的追求。

B.第二段是“五四”高潮期,主要受惠特曼影响,具有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的倾向,表现出雄浑、豪放、热烈、自由、奔放等浓重的浪漫主义情调。

C.第三段是五四热潮过后,主要受歌德的影响。

9.闻一多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了诗论《诗的格律》,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请简要说明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

A.“音乐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

B.“绘画美”是诗的用词要做到有画面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C.“建筑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匀称均齐。

10.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这几类诗歌创作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

A.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对现实的不满;三是对爱情的歌唱。

B.这三类诗歌创作是相互关联的。对于理想的热烈追求是徐志摩诗歌的主要内容,也是他的诗魂。

C.对现实的不满是因为理想得不到实现,而对爱情的歌唱,又多半是借情诗表达自己的理想。

11.请从文体和文体特征两个角度,简要说明鲁迅在散文创作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A.从散文文体的角度来看,鲁迅既是杂文的奠基者,又是散文诗的鼻祖。 B.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来看,鲁迅在“闲话体”和“独语体”这两种散文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12.鲁迅的杂文特点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具有严谨论述、绵密说理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构成了文章强烈的论战风格之外,还有哪些主要特点?

A.鲁迅杂文中生动具体的描绘往往造就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在勾画出某种人物或现象的特征的同时,也使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饱满,意义也更为深邃隽永。 B.鲁迅杂文中讽刺笔法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从而达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境界。

C.鲁迅杂文精于语言的推敲锤炼却又不见痕迹,既有警辟深刻、富含哲理的隽语,又有生动幽默、冷峭凝炼的妙句,长句短语,显出语言大师的功力。

13.1949年以前的周作人散文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18—1927年可以看作前期。请简要说明周作人这一时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和收获(各举一例即可)。 A.有一部分属于新文学理论建设的文章,如《人的文学》、《论小诗》、《美文》等。

B.大部分是杂文,既有批判揭露性的,也有与“现代评论派”进行交锋的,如《碰伤》、《我们的闲话(二十六)》、《拜脚商兑》、《上下身》、《“先进国之妇女”》、《奴才礼赞》、《传单抄本》等。

C.记叙抒情类的小品散文出现稍晚,彻底破除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且名篇甚多,如《故乡的野菜》、《苍蝇》、《乌篷船》、《谈酒》、《初恋》、《山中杂信》等。

14.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A.田汉早期的剧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构建了“艺术家”和“漂泊者”两组形象系列。

B.田汉早期剧作中的“艺术家”大多是歌女、乐师、诗人、作家或学生、编辑、画家、演员,这既与作者熟悉的生活经历有关,更在于作者借助这些来倾注自己的理想,这些人物大都年轻、正直、善良,怀抱理想、热爱艺术、追求真诚的爱,但又孤独、受社会压迫,生活与爱情遭受磨难。

C.而另一类浪迹天涯的“漂泊者”,成为剧作探求人生的哲理与诗意的表现的载体,增添了作品感伤性的历史内涵和美学价值。

15.采取锁闭式结构的《雷雨》,重视戏剧的集中性和动作性,努力在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中强化人物性格心理,但也“太像戏了”(曹禺语),人工痕迹较浓。这种情况后来的《日出》和《北京人》的创作中有哪些改变?

A.在《日出》中,曹禺已开始注意吸收契诃夫的戏剧风格,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全剧在陈白露的豪华饭店和“小东西”的低等妓院两种生活场景中展开,脉络看似松散,却将底层社会和豪奢世界的鲜明对比尽显眼前。

B.《北京人》的结构更加开放,作品更接近于契诃夫式的平淡人生的铺叙,事件的安排比《日出》更散,完全按照琐碎生活的本来面目结构情节,舞台完全成为生活横断的再现,生活就在其中自然地流动着,不时漾起涟漪,表现了契诃夫式的诗意与自然平淡的风格。

16.在三、四十年代中国剧坛上,夏衍是一位具有朴素、洗练、深沉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剧作家。请简要说明夏衍剧作的契诃夫意味。

A.夏衍的创作经历了从历史题材向现实题材转变,从英雄、传奇人物向平凡、普通人物转变的过程。

B.既贴近现实、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特点,又善于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体验中概括与把握时代本质,注重通过普通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生活事件来透视时代。

C.在戏剧矛盾的处理上,一般不采用外部冲突激烈的主要情节来结构戏剧,而是将人物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与戏剧情境之中,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展现人物,将矛盾冲突引向人物的内心。

17.请简要说明什么是“文明戏”和“爱美剧”?

A.“文明戏”指辛亥革命前后刚刚输入国内的戏剧样式,又称为“新戏”,意为“新型”的戏剧,用以区别传统旧戏剧。

B.1914年(甲寅年)之后,文明戏大势已去,走向衰落。这一称号则有了蔑视、鄙夷、贬斥的意味,专指“堕落的新(话)剧”。

C.“爱美剧”,就是业余戏剧。爱美是英语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18.张天翼、沙汀、艾芜等左联新秀在哪些方面注意吸取了初期左翼创作的经验和教训?

A.有意识地克服了初期左翼文学普遍存在的“革命的浪漫谛克”倾向。

B.受到鲁迅等前辈的影响,不局限于直接描写革命斗争和工农生活,不过多地流露作家的主观倾向,也不急于去塑造突变式的英雄。

C.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为题材,注意通过生活本身来进行褒贬,重视描写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现实主义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19.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都有哪些独创性和开创性?

A.由《幻灭》、《动摇》和《追求》组成的“《蚀》三部曲”,首开“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先河的小说。 B.《虹》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三人行》成为革命小说一种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

C.《春蚕》是当时“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子夜》更显示了“社会剖析小说”的特色,代表了左翼小说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上的实绩。

20.叶紫与30年代其他农村题材作家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A.叶紫的父亲和姐姐都死于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因而,他的文学创作是怀着强烈的阶级仇恨开始的,以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尖锐性著称。同样是写“丰收成灾”的题材,他的《丰收》与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丁玲的《水》、夏征农的《禾场上》等小说不同,他是流着眼泪写成的。

B.他的《丰收》不仅通过云普叔与立秋的父子矛盾,表现青年一代的觉醒,歌颂农民运动的兴起与高涨,而且表现了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将社会剖析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故事模式和思维方式发挥到了极致。

21.“京派”是指1927年前后中国的文学中心随政治中心南移后,留在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新文学作家,主要包括哪几方面的作家(每一方面说出两位作家即可)?

A.与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有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B.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大雨、梁宗岱等; C.高等院校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在文学上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学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林庚、李长之等。

22.“京派”为什么与“京味”无关,反而与“乡土文学”有关?请以废名、沈从文、凌叔华和萧乾的创作为例加以简要说明。

A.京派作家多是南方人,在创作上不以北京的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上也不以北京人的京味口语为特点。

B.从文学源流上看,京派与20年代的“乡土文学”却有着重要的血缘联系;他们虽然都生活在城市里,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很少与北京有直接的关系,主要以儿时的家乡生活为题材和背景。

C.京派小说的“鼻祖”废名(冯文炳),是“乡土文学”的新秀,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京派小说的主将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凌叔华和萧乾的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但北京就是他们的家乡。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弟弟迁坟,为祖母送葬遭流言冷眼,都是鲁迅的遭遇。 C.魏连殳对孩子和青年的殷切关爱和希望,也是鲁迅曾经持有的热烈心态。 4.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和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比起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年长许多,个人经历和体验远为丰富,他对世道人心的思考,显然要老辣得多。对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接受,则加强了他的思想深度和韧度。 B.鲁迅的艺术修养,非常丰富。鲁迅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并且出版了国人所写的第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又广为涉猎世界文学,具有开放的心态,积极的借鉴。 5.《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我”,和《沉沦》中的“他”,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出现最早的两个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形象。请简要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异同。 A.他们都被赋予特定的历史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