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验心理学复习题
间隔方面等五大类。
22、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五、名词解释题 1、75%差别阈限
在恒定刺激中,当要求被试只进行大于和小于两类判断时,50%正反应的那个比较刺激实际上是主观相等点,可以理解为,对标准刺激完全没有辨别力,即完全没有感觉到差别,而100%的正反应则表示完全可以辨别,因此,取二者的中点,即75%点,则可表示,有一半的试验次数能被感觉到与标准刺激的差别,同样道理,25%点也是如此,这样,采用75% 点与50%的刺激强度的差别为差别阈限, 通常称为75%差别阈限。 2、 K=ΔI/I
韦伯定律的公式表示。其中I是作为标准刺激的物理量,ΔI是作为刺激增量,即差别阈限的物理量;K是小于1的某种感觉常数,其意义是,在中等强度下,刺激增量(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成正比关系,并且是一个常数。 3、 反应时间减法法的实验逻辑
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4、内隐记忆
特定的已有经验影响了当前的效绩,而个体却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操作与提取,这种现象叫内隐记忆。
5、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
在极限法实验中,由于刺激是按一定的顺序呈现的,被试在递增序列中继续(坚持)说“无”,在递减序列中继续(坚持)说“有”,这种感觉叫习惯误差。与习惯误差相反的是期望误差,即被试在递增序列中提前说“有”,在递减序列中提前说“无”的感觉。 6、实验者效应
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他的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实验者效应。 7、S=b·Ia
史蒂文斯关于刺激强度与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幂定律公式表达。其中b是由量表单位决定的常数,a是由感觉道和刺激强度决定的幂指数。它表明心理量S是物理量I的幂函数。 8.反应时间加法法的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事先可以发现或观察到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通过单独地或成堆的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将个因素所需时间相加,从完成各阶段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9.交互作用
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10.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与此相反,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11、正启动效应
当连续呈现两个在语义、结构等特征上具有一定关联的刺激时,前一个字词提供的线索信息对后面的刺激的反应起促进作用的是正启动效应
12、反应时减法法的实验逻辑:在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时作业中,其中一个作业包含有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加工阶段,而其他方面则相同,从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差异即可判断那个特有的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13、听觉掩蔽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14、被试内设计:采用一组被试,另组内每个被试个体分别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处理,这种设计称作被试内设计。
15、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两两配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所以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最后依它们各自更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16、虚报的条件概率:当噪音出现的条件下,被试作出“有信号”判断的概率,即在噪音出现的情况下报告“有”的次数被噪音的总次数除。
17、统计控制:实验之后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共变量分析),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出去来达到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18、选择反应时:是指给被试呈现几种不同的刺激,要求被试作出几种相应的反应,这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距就叫选择反应时。
19、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者的某种特定反应。或指实验者观察和记录了的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被试反应或行为。
20、被试间设计:要求每个被试者只接受一个自变量处理,对另一被试者进行另一种处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