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苏南模式 - 图文
瞄准民生文化,第二是科技文化,它讲这两个,然后把这两个文化也与产业相结合,这个产业在这里面,现在的动漫这些归为文化,还有像很多的戏曲艺术,现在这个不是要买GDP,而是给他GDP,什么意思呢?就是把财政里面拿出一部分的钱然后给他,让他去干这个事,这个是贴了很多,贴了非常多,这个纯粹是为了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但是这个丰富文化生活还有一个很好的意思,它本身也产生GDP,为什么产生呢?政府支持他,让他去搞文化生活了,但是他也会有一些经营性的,让他自己也放开了,不纯粹是政府的公益的,他也走向市场。假如一场我贴了多少钱,同时赚的钱又算他的GDP,这个已经成为江苏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因为我也参加过讨论。
这个问题你要问别人,如果不是我搞了这么多年,很多人都是外行的来讲讲,他不出来,实际上这些我都搞过研究。
主持人陈实:刚才说了,张教授不仅搞经济,也搞文学。
张灝瀚:刚才我看这位老先生在点头,因为我一直也在参与市里的规划,当时提的几个问题都很尖锐,都很主要。
听众发言:谢谢张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因为很多事情都是人在去创造建设,人才的引进,有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你们是怎么样去做这方面的工作的?
张灝瀚: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和未来竞争力的核心问题,而不是一般的人才问题,现在人才强国这个事情已经作为国家战略,实际上是个核心战略,江苏省把它叫人才与科教强国,作为第二战略,第一个是创新驱动战略,因为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
你刚才讲的这个非常关键,关键在哪里呢?人才实际上是两类人才,一定要把它区分开,一类是本地人才,自己培养的,在本地产生的人才。第二类是外地人才,而这两类人才,人才还有一个概念,把它泛化,一般的界定它的范围,如果泛化,人人皆可成才,那这个人才,如果说咱们把它作为相对来讲有创新能力的这一部分人叫做人才的话,这两个必须分开。由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的时间短,再加上我们的文化教育创新,创新能力相对比较弱,因此我们本地的人才基本上是以技术的改造,一般性的技术创新,相对讲中端城市为主,这个必须是靠本地的,因为它的需求量大,包括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