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人教版2019年语文九年级下册导学案23《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含答案
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诗人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 夸张,突出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 “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
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3. 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
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
(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
(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 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4. 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5.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新课导入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
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三.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
四.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3.赏析文本。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
过零丁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四.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3.赏析文本。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新课导入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相关介绍——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三.写作背景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