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君专栏】说明文教学突围
【王君专栏】说明文教学突围
说明文教学突围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 王君引子说明文是语文教师“又爱又恨”的一种文体。爱,是因为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文体对学生的重要意义。能够读懂说明文写好说明文,是学生未来行走江湖的必备技艺。读不懂散文,写不好散文,对人生影响不大。但如果读不懂写不好说明文,在未来的职场上,会是很尴尬的事儿。恨,则是因为这种文体难教。在公开课研究课的课堂上,说明文基本算是“弃儿”,大家都是能躲就躲,避之唯恐不及的。
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说过:没有对说明文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老师,他的教学体验可能是不完整的。进一步说,如果你没有对说明文的教学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说明文的文本解读、课堂设计、课堂实践中享受到和教学小说诗歌散文一样的高峰体验,你对语文的理解可能不会特别透彻。 所以,研究说明文教学,开拓说明文教学的新境界,是非常迫切的事情。
那么,在一线,说明文教学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我先以80后优秀教师湖南卢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课堂实录为例说明其困境。 一、说明文教学的困境
这些年来,行走教学田野,结识了一批非常有才华的80后教师。卢望军老师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她的大部分课,才华横溢,充溢着妙想奇思,很优秀。前段时间,望军在博客上挂出了她在广东任教《苏州园林》的课堂实录。自己感觉良好,各方溢美之词也很多。我认真学习了,觉得她读教材还没有读进去,课比较一般。比起她其他的课,不算好课。我觉得,对极有潜力的年轻人,不要一味唱赞歌才好,所以就斗胆直言,提出了反对意见,和望军商榷,也和更多的老师商榷。
我的评课题目是《查一查自己课堂中的“干货”有多少? ” 望军老师的《苏州园林》,基本步骤大概是这几个: 1、学字词。
2、看园林视频,说感受。
3、概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布局谋篇。
(1)在书上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2)串联中心句概括说明文的主要内容。(3)归纳这篇说明文“总分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的说明顺序。(4)引用原文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散淡地结尾。
4、细说《苏州园林》,跟叶圣陶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介绍“三步到位法”。老师做出示范。(2)给出分析说明方法的模式。让学生练习。(3)小结《苏州园林》是说明文的标本。
5、评说《苏州园林》,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
(1)读文本中把园林和绘画艺术结合起来的句子,想想苏州园林体现了怎么样的审美观。(2)结合描写圆明园、赵州桥、破山寺的句子,帮助学生思考中式审美观。(3)结合上课学校的环境设计图片,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中式审美观。(4)讨论:城市为什么需要园林。(5)深情朗诵自己的散文诗《愿为——致苏州园林》结课。
这个课,思路很清晰,板块很鲜明,教的内容很充实饱满,体现出了老师的文化积淀。如果仅从一般的要求来评价,算一堂合格的课。
但如果稍微提高一点点要求,这个课,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呢?我用一句老话来作比喻:看看这个课的“干货”有多少?“干货”多且恰当,就是好课。“干货”少或者不恰当,就是平庸的课或者是教学内容有问题的课。 什么是“干货”?我不好下定义。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开发出了最能够让学生欣赏到学习到的关于“这一个特定的说明文文本”的特色教学内容。
定义不好下,我反面举例来说,哪些东西不能算一堂课的“干货”呢?
比如在望军的课中:
最炫的第五部分“从苏州园林看中式审美”不属于“干货”。这是拓展内容。这个部分,可要可不要。说可要,是因为苏
州园林和“中式审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说可不要,是因为要以一篇短小的说明文来跟学生讨论“中式审美”这样宏大的话题,显得突兀。即使不突兀,这也不是,起码不主要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这种教师的创造性解读用还是不用,不可一概而论,要看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对于《苏州园林》这个文本自身的处理力度。如果力度够大,钻研够深,后面的拓展点到为止,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但如果对文本本身开掘力度不够,停留在较低的处理层面上,那后面的拓展越多越炫,这个课就越是“病课”。
为了好诊断,研究所有的课,我们都可以把相对独立的“拓展部分”先拿掉,看看“干货”的比例。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理性地审视一堂课。而不是像现在,课风越来越浮,很多老师甚至都懒得看课堂的主体内容,只看拓展。越宽越好,越深越好,越高越好。名言满天飞,文史哲一起上,大家都在外围使劲用力,而文本,却被有意无意忽略了。 接着说,望军老师的第四部分“跟叶圣陶学说明方法”也不算“干货”。望军老师这部分是想让学生学习“语言”,但实际上没有学习语言,她让学生学习的是说明方法。学说明方法和学语言是两个概念,望军已经有了这样的直觉,非常可贵。但她最后确定的“语言内容”还是说明方法,实在有点儿可惜。
如果要求低一点儿,教说明方法也可以,没有大问题。毕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