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1抒情手法 2 描写手法 3 修辞手法 4 篇章结构 抒情手法
一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二 间接抒情:
1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融情入景 以景衬情 以景结情 2 借事抒情/即事感怀 3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4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咏史言志 借古鉴今 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 5 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1、对比
2、衬托:正衬 / 反衬:以动衬静 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 以乐景衬哀情 3、白描
4、细节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的动作心理) 5、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夸张 6、直接描写 / 侧面描写
8、侧面虚写:如以对方写自己(委婉含蓄)
写景手法
衬托 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 工笔细描 白描勾勒 色彩搭配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画结合
动静结合 视听结合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远近结合 明暗结合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反复、(用典、比兴)
1、比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比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3、对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4、排比
5、设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反问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7、借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夸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9、反复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10、用典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1、比兴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设题方法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 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这首诗( )描写精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5、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这一手法的?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这种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1、(2013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招兵问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1
2、(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3、(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4、(2010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5、(2014年安徽)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6、(201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7、(2013全国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
8、(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未展芭蕉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 (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9、(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10、(2012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预报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4分)
3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春日怀秦髯 宋·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⑴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⑵听流莺。 【注释】⑴晚节:指年事渐高。⑵日边:指天子近旁或国都。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一句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寒食①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②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③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寒食不举火,故称“禁火”。 ②流莺:飞行不定的黄莺。 ③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这首诗的后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4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①浮生:指人生。尊:通“樽”,酒杯。
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鹓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
②西池:汴京(开封)金明池。③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
1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 清江引 · 咏梅 贯云石 其一 其二
芳心对人娇欲说,不忍轻轻折。 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 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包藏几多春意也。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从“南枝夜来先破蕊,泄露春消息”和“溪桥淡淡烟,茅舍澄澄月”这两句中任选一句,就手法和效果写一简明赏析文字。
鉴赏答案 1、“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心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酒醉豪言之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的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4、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5、“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6、??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7、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8、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9、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5
10、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
11、此句描写美丽的花朵向人们绽开了笑脸,不知名的春草新绿欲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春光明媚、生机蓬勃的景象,表现了人们欢愉的心情。
1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乡之情,结尾一句从本句看情寓景中,从全诗看以景结情,进一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感到情深意远。
13、这两句运用了对面着笔(或虚写、想象)的手法。想象朋友公度远在江南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自己;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自己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词人通过这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无限思念之情。(4分
14、“春去也”运用双关。一声浩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已逝,同时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
“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
15、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16、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手法 。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7、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18、“南枝??,泄露??”句中,“泄露”二字将梅花拟人化,形象生动地写出梅花南枝早绽隐秘报春的特点。
“溪桥??,茅舍??”,对仗工整,使用叠字,以景衬梅,从侧面写出了梅的神秘朦胧之美和冰清玉洁之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