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苏教版优秀版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编辑:李召峰 【学习重点】
. 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 .借助苏轼,感悟人性的“多面性”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诵记名言警句——苏轼词名句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林语堂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二)了解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淘尽 ⑵故垒 ⑶雄姿英发 ⑷强虏 ⑸羽扇纶巾 ....⑹华发 ⑺公瑾 ⑻早生华发 ⑼酹江月 ⑽满腹经纶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一尊还酹江月 ( 通 )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故国神游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⑴
去国怀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大江东去 古义: ;今义:大河的泛指,包括长江。
⑵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今义:多指男女间情爱。 ...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大江东去
⑵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文言句式
⑴故国神游 ⑵多情应笑我 .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家。字 ,号 ,与其父 、其弟 合称“ ”。苏轼诗文并举,成就颇高,散文代表作有《 》《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著名的诗歌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名句名段填空。
大江东去,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 ,一时多少豪杰。
, , 。 ,谈笑间、 。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 。
课堂·读写探究 路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重点突破]
(一)结合结合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有关知识 (二)深入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比较阅读: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教版)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唐宋词鉴赏辞典》。 .站在赤壁之下,可以想见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东坡的消极思想,你如何理解?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被放逐到儋州(今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内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还在。这是李公麟十年前所画,后来苏轼接连遭受贬谪,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画像才保存下来。他眼见画作,回顾平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两个月后,苏轼病逝。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回忆平生的遭际。宦海沉浮,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像孤舟一样飘忽不定,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称“心似已灰之木”。苏轼从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他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八个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夹在新旧党争斗之间四次被贬谪,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轼,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下面“问汝平生功业”开始发问。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在苏轼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几年光景接连被贬谪的地方。最远处是海南岛,在当时,这三处绝对是极其荒凉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苏轼当时接到旨意后,就认为这次是有去无回了。
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怀着匡时救世的心胸,每到一地,他尽力造福百姓,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政绩。苏轼谪居惠州时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此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显得更加平静和乐观。他亲自开荒种田,寄情山水,钻研佛老、书法、养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古代士人把“立言”看得也很重,“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经历过挫折,才能对是非名利等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彻的认识,相信苏轼经历了这么多风浪和困苦,已经达到了圆融的心境。努力实现政治理想,留下千古名篇,在磨难
中得到修炼和成长,这或许就是苏轼把他平生功业归于三处失意之地的原因吧。
全诗情绪略显惆怅低回,虽透露出沉痛之感,但依旧保持着旷达的本色,能够拿这段艰苦岁月自嘲,足见他的旷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顺境逆境,苏轼总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人物名片] 外儒——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重点】
. 进一步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用典,借古讽今和感人伤己 .深度理解辛弃疾的“爱国”情感
课前·阅读识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一、诵记名言警句——英雄的失意悲歌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陈子昂)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唐·杜甫)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均未被当权者采纳。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当权者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词风豪放悲壮。 (二)了解背景 《读史方舆纪要》:“北固山在镇江城北一里,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营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大同十年,武帝改名北顾亭。”盖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也。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