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课程论知识点笔记
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这个定义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单是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品德的发展过程;
二是课程必须是教育的总体计划,既包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教育; 三是学习不是使儿童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而是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Goodlad)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课程 正式课程 感知课程 运作课程 体验课程 一般来说,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为:
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这个界定有四层含义:
一是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根本属性; 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
三是这种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是统一于一个过程; 四是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离开特定的文化就无所谓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1、揭示规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确立价值: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的统一,教育从来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 3、优化技术:课程如何编制?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教学目标如何编制?教学评价如何操作?所有这些都是技术问题。
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 并由此形成了以“教”为中心的西方教学论传统。书中所提的班级授课制是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对普及教育和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就是“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1.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次以上的评估。否则,我们无法了解变化是否发生。 ※泰勒的贡献:用评价代替了测验。 2.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一是了解课程的实际结果,二是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 泰勒原理的意义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泰勒本人也因此获得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美誉。 其次,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这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课程。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地基础。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得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有人将泰勒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 教学论在其初步形成阶段,表现出如下特征:
一是教学论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体系,确立了它在整体教育科学中的地位。
二是教学论的理论性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它逐渐地从对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的说明。 三是不同教学理论的对立冲突相当明显。 四是形成了教学论的基本范畴。 五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六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实验。 泰勒把课程编制过程分为:
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四个环节, ——称为“目标模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