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思修复习题目(1)
21.什么是道德?道德具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1)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未定;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22.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4)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2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大力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1)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2)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4)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
24.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第五章
25.简述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请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答:(1)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2)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2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答:(1)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2)择业观: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服从社会需要,重视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3)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7.大学生如何认识恋爱与家庭中的道德要求?
答:(1)恋爱中: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地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重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家庭中:树立正确的婚姻观(谨慎对待结婚成家;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尊老爱幼、社区团结、男女平等、勤俭持家、夫妻和睦。
28.什么是个人品德?谈谈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答:(1)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修养所养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2)如何加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第六章至第八章
29.什么是法律?法律的本质与特征是什么?法律的历史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答:(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特征: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3)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
3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含哪些法律部门?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其中,实体法律部门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2)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31.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包括哪些阶段?
答: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法律遵守(守法)等环节。
3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答:(1)意义:1、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2、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2) 内容:1、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3、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4、建设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5、建设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33.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答:(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坚持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3.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3.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4)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1.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2.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3.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34.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和培养途径是什么?
答:(1)含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2)基本内容:法治思维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和规则意识两个方面,价值取向是指个人如何看待和对待法律,规则意识是指个人如何用法律看待和对待自己。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等内容。 (3)培养途径: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4、养成守法习惯
35.请联系实际,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尊重及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答:(1)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2)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大学生在自己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特别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帮助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熟悉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3)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36.什么是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1)法律权利:权利主体依法要求义务主体作出某种行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资格。
法律权利的特点: 1、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2、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存在差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