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排污权交易依赖于污染源总量的准确监测。
随着事件性驱动和污染治理、监测政策的加码,成立区域性的联防体系和全国性的监测网将是未来环境监测的发展方向,这一趋势主要针对的是大气监测和水体监测。
尤其是大气监测的市场前景将会越发显好,早在2013年9月国务院就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城市站、背景站、区域站统一布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客观反映空气质量状况。到201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细颗粒物监测点和国家直管的监测点”。还提出要“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到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其他省(区、市)、副省级市、省会城市于2015年年底前完成。要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的趋势分析,完善会商研判机制,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可见,大气污染信息的客观、准确是一个方面,联网共享和及时发布是另一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需要信息网络来支撑实现。 六、国内各地建设情况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在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方面累计投入68.09亿元,主要完成环境监察执法、环境监测、环境应急、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和环境统计等能力建设。其中大部分投资都直接或间接和物联网建设与应用有关,如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监测、重点城市应急监测、环境统计能力建设及运行、重点城市109项
31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质全分析能力建设、边境和流水环境监测、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和核安全监督站监管执法能力建设等。
“十一五“期间,基层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方面,建成1072个环境监测站,占到全国环境监测站数量的41.83%;空气监测质量能力建设覆盖113个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分析能力建设覆盖82个环保重点城市和省级环境监测站;重金属监测能力建设完成176个环境监测站建设;空气背景站能力建设完成新建14个国家空气背景站。
在江苏省已建设完成苏州地区重金属监测,太湖的蓝藻、氨氮、总氮监测,无锡重点污染源和全部重点放射源自动监控等系统,实现实时连续监测、远程监控和省市县三级联网,具备建设环保物联网的监测监控体系基础。但这些系统没有基于统一的标准构建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之上,难以支持便捷、高效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认识到这一问题,江苏省规划了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基于环保物联网理念整合环保应用系统,目前正在建设中。
山西省在七百多家重点排污企业建立既监又控的系统,实现了互联互通,目前联网废气监控点1023个、废水监控点586个,环保设施工矿监控点1237个、分级警告控制设备2071台、视频监控点170多个。建成并运营省级和11个地市级监控中心,实现自动监测、监视、控制的三位一体。
浙江嘉善县环保局在建设形成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服务器集群、安全防护设备、备份系统的基础上,先后开发完成“环保决策综合信
32
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息系统”、“智能污染物总量控制系统”、“环境自动监控系统”等8套系统。水质监测DOC、总磷/总氮、氨氮、PH、流量等近十种监控参数,烟气监测SO2、烟尘、氮氧化物、氧含量、流速、苯等近二十种监控参数。
通过以上几个城市的建设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在全国智慧环保的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开展全面的智慧环保建设的城市较少,即使开展,也只是将一些原有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或者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环保物联网的监控设备过于昂贵,且国内较少有相应的硬件产商,质量和稳定性也无法满足环境的需求。但随着各地雾霾的屡次发生,且国家政策对相应的监测有一定的支持,所以大气监测领域的建设将会在未来有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3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