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超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概总(五)

超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概总(五)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4:32:44

高三地理 中国国土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

一.三大自然区

本章注意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1. 划分的依据、范围

主要根据地貌、气候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

东部季风区〈面积约45﹪〉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30﹪〉 青藏高寒地区〈面积约25﹪〉

大约以400㎜等降水量为界把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开;海拔3000米等高线把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地区分开;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将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开。

2。 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一)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土壤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较低,平均海拔小于1000米, 季外流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 西北干旱半干较高,大米 青藏高最高,拔大于4000米 3。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表二) (1).东部季风区

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的差异。主要因为南北的热量差异。

多少。

自然带为经度地带性分布由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 青藏高寒地区

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垂直差异。自然带为垂直地带性分布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东南地势低,海洋水汽能到达, 自然地区 地貌 气候 地表景观 植被 土壤 北 方 地 区 界线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地区 界线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三面平原广布 寒温季风气候 针叶阔混交林、草甸草原 日均温≧10℃的积温为3200℃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落叶阔叶林 黄 冬小麦、棉花,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田为主 黑 春小麦、甜菜,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 农业生产 环山、带、带林、针 土 一年一熟,全影响深刻 风 河 秦岭——淮河(或日均温≧10℃的积温4500的等值线) 干多为区 以荒漠和草原为主 影响较小 微弱 南方 地区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亚热丘陵与盆地 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水稻柑橘,一以,田为主 于旱 内流壤 年两熟到三熟旱地区 1000高西北内流区 荒漠 界线 华南热带湿地区 日均温≧10℃的积温为7500的等值线 多低山丘陵 热带季风区 热带季雨林 砖一年三熟橡寒地区 平均海寒 部为红 胶、可可、咖壤 啡、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 降水较多,西北地势高,水汽难以到达,为荒漠。

二.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 1.划分依据、范围、面积: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划分。

东部(12个):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占全国面积的16%。 71

自然带为纬度地带性分布,由北向南依次为: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

(2).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内部差异,划分依据降水量的

中部(9个):黑吉蒙、晋豫皖、鄂相赣。 占全国面

自然因素 气候地貌 东部地带 3.发展的重点

中、西部 地带 多属干早区或高寒区,海拔较高,自然条件差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状态,区位条件差。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乡镇企业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 季风区、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 地理区位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开放型经济提供有利条件。 社会经 济因素 产业结构 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民族心里 历史基础 开放政策 积的27%。

思想观念开放,有较强的危机感、紧迫感 人们思想观念较闭塞,竞争意识低。 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开放早 开发迟,经济基础差 迟 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三.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发展方向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存在的问题。(2)发挥技术优势,开拓新兴农业,发展科技密集产业和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3)对内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对外成为经济贸易、国际金融海洋开发基地。 (1)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2)大力发展农业,成为商品粮和农林渔副产品的生产基地(3)加强东西间运输通道建设,扩大对外贸易。(4)加强通信、生态环境建设。 (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2)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边贸、旅游 (3)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动力基地。 (一).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1.国土整治

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 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72

西部(10个):新甘宁陕、青臧川滇、渝黔。 占全国面积的57%。

2.三大经济地带差异的原因:表(三)

3.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表四) 地带 东 部 地 带 地位 基础设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 中 部 地 带 西 部 地 带 位于中担负承 东启西 的作用 位于西 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优势条件 (1)我国主要的农业(3)交通尤其海运便利(4)经济国际化程度高我国城市分布密集的地带 (I)我国粮棉油糖重资源具有明显优势(3)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存在问题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淡水资源短缺(3)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大江大河下游常年讯期 (1)交通滞后。如铁路运输能力不能适应山西能源基地煤炭外运的需要(2)环境生态问题严重:黄土高原大施最好,基地(2)主要的工业区(5)科技文化水平高、(6)防洪问题较严重 国腹地,要产区(2)能源和矿产业发达(4边贸上具有优势 量水土流失 (1)发展沿边经济资易的优势。 (2)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前景乐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1)社会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不发达。(2)交通落后(3)生态环境恶劣,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4.西部大开发

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

2.目的: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和均衡发展。

1.范围:除了西部地带外,还包括东部地带的广西 ( 1 ) .整治的背景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水平还低

(2).方针: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 (3).跨区域的国土整治 大江大河的治理〈三峡工程〉 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 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 2.区域发展

区域国土整治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针对区域的资源优势和主要限制性因素,采取相压缩农业用地,提高单产〈建立高产、稳产田〉; 扩大林、草面积; 改善天然草场; 复垦;

3.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1)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

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2).水土保持的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 施相结合。

(3).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五.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类型多样,其形成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

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

应措施加以开发和治理。

区域国土整治的范围: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为例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南方为例 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为例 海岛海域的开发——以海南岛为例 城市新区的发展——以上海浦东为例 (二).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了解“3S”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掌握它们的应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一).水土流失可带来的危害

土层变薄、肥力降低,农业低产 河流下游地区河床抬高

湖泊、水库泥沙淤积严重,调蓄能力降低 河流易泛滥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环境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 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2.尖锐的人地矛盾。人多地少。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 (1).自然原因

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黄土。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垦荒;开矿。 2.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必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73

等因素的影响

(一).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背景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2.人为原因导致荒漠化的发展。

半干旱旱农垦区的过度垦荒,荒漠化土地呈斑

点状及片状分布。如:科尔沁沙地。

半干旱草原牧区的过度放牧,形成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如:呼伦贝尔草原。

干旱绿洲边缘地区的过度樵柴,荒漠化土地呈

片状分布。如:塔里木盆地边缘。

内陆河流和山麓冲击扇区的水资源利用不当及樵柴,荒漠化呈片状分布。如:塔里木河下游。 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中的环境破坏,如东胜煤田。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

(二).荒漠化成因与防治 1.成因: (1)自然原因

干旱、大风的气候;深厚疏松的沉积物 (2)人为原因

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等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防治

(1).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2).模式:

明确的整治目标(三“效益”的协调); 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完善的实施系统 建立荒漠化早期预警系统

指示荒漠化的早期迹象:

土地方面:沙丘活化;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 土壤紧实度、盐碱度增加,有机质减少; 地表反射率增加。

植被覆盖率下降;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气候方面:沙尘暴频率增加

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防沙措施相结合

扩大林草面积

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 营造护田林网及丘间片林等固沙

②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发展节农业 营造绿洲内部护田林网和边缘防沙林 绿洲外围草沙障和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 风能、省柴灶等。 治沙的经验

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沙地飞播造林;钻孔深栽。

生物固沙培植耐盐碱植物如:梭梭、柠条、沙拐枣 草方格沙障(好处是: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六. 河流的综合治理——三峡建设

(一).长江三峡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1.三峡及坝址的位置:三峡在湖北省和重庆市交界处。 由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 、巫峡、西陵峡。

坝址在三斗坪:地质条件好,花岗岩岩石;峡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上游地区汇水面积大。 2.三峡的意义: (1).防洪 长江多洪灾的原因

流量大,河流泥沙淤积严重,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分洪滞洪少,是多洪灾的主要原因。

①自然原因

流经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且 多暴雨;异常年份时,南北岸支流同时进入汛期;荆江

74

河道弯曲〈形成“悬河”〉 ② 人为原因

过渡砍伐、植被减少。导致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能力

降低,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

防洪效益的体现

三峡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的来水和来沙,有效的控制生物方面:主要动植物种类丧失;生物生产力下降; 再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故可以:

减少洪水对中下游的荆江河段和武汉市的威胁 减轻洞庭湖的泥沙淤积

防洪作用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2)发电

三峡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由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处,落差大、水流急;降水多、水量大。

发电效益体现

经济效益 : 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3) 航运: 从根本上改善了 川江 的航运条件。万吨级轮船可直达到重庆。 (4) 其他效益

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库区水产养殖、旅游。 (二) 移民安置

1.移民安置任务的艰巨性 移民规模大

库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科技文化落后,乡土观念强 2.移民安置条件:

① 移民居住相对分散,可就近后靠安置;

② 移民主要为非农业人口,较易安置,农业人口的安

置可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大农业, 及农业人口的产业转移等措施来安置; ③ 国家和其它地区的支持。 3,开发性移民 ①好处:

②桐树弯的开发性移民:猪——沼——果的良性生态农业。 (三)。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相应措施 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 结合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如:沼气、太阳能、环境效益:以水电代替火电,改善了城市环境

搜索更多关于: 超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概总(五)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 中国国土区域规划和国土整治 一.三大自然区 本章注意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特征差异 1. 划分的依据、范围 主要根据地貌、气候的差异将我国划分为: 东部季风区〈面积约45﹪〉 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30﹪〉 青藏高寒地区〈面积约25﹪〉 大约以400㎜等降水量为界把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开;海拔3000米等高线把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地区分开;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将青藏高寒地区和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开。 2。 三大自然区的特征表(一) 地形 气候 水文 植被土壤 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较低,平均海拔小于1000米, 季外流多为森林,土壤淋溶作用强 西北干旱半干较高,大米 青藏高最高,拔大于4000米 3。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