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
答: 解析 从题材入手,本诗咏物,落花往往表达惜春之情。从意象、注释入手,“萼绿痕”表明花已落,故有惋惜之情。结合注释理解其他意象。“蝴蝶梦”写梦中思乡,“杜鹃魂”,结合杜鹃啼叫声“不如归去”,可知是思归;“玉阑烟冷”“金谷香销”写出一个寂寥的世界,反映诗人内心的孤寂。结合关键词“且留春色”体现的是诗人的乐观心态。
答案 (1)繁花落尽,只剩空萼的惋惜与不舍之情。(2)“蝴蝶梦”“杜鹃魂”写出诗人对故国的依恋和思归之情。(3)“玉阑烟冷”“金谷香销”写出了郝经出使南宋被扣后度过漫长岁月之时内心黯淡的寂寞之情。(4)“且留春色到黄昏”写出了诗人并没有过分失落,努力留住仅有的温暖,从而抒发自己乐观的内心世界。
二、(2018·浙江温州六校协作体期末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千秋岁引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 ①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②庾楼月:《世说新语》中说,庾亮在武昌时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③华表语:《搜神后记》中载,辽东人丁令威学仙得道,化鹤归来,落在城门华表柱上,心生感慨,即兴吟诗。
3.这首词在抒情方式上很有特色:除了多处运用典故之外,上阕运用了________手法,下阕则运用了________手法。
解析 上阕主要是写景,借助景物“别馆寒砧”“孤城画角”“秋声”“东归燕”“南来雁”“风”“月”等景物来抒发思归之情,借景抒情。下阕“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是直接抒情。
答案 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 ★4.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解析 从意象入手。“别馆”,体现词人的宦游羁旅身份;“寒砧”上的捣衣声,表明天气寒冷;城头的“号角声”,渲染了凄清氛围;“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寓有久别返家的意思。这些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宦游思乡的悲凉。从注释入手。“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表达了对往昔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从关键词句入手。句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为“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表达了因为被功名利禄束缚而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直接抒情的词语为“误我”,抒发对官场仕途的厌倦之情。
答案 ①宦游思乡的悲凉。“别馆”,体现词人的宦游羁旅身份;“寒砧”上的捣衣声,表
5
③
②
①
明天气寒冷;城头的“号角声”,渲染了凄清氛围;“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寓有久别返家的意思。以上景物都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想念亲友、身不由己的愁绪。②对往昔美好自由生活的怀念。“楚台风,庾楼月”,用典,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③表达了因为被功名利禄束缚而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惋惜和悔恨。“而今误我秦楼约”,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官场仕途(名利)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三、(2018·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试卷)阅读下面两首同题诗,完成5~6题。
江行无题 钱 珝 (一)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尽是厌兵人。
(二)
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5.两首诗都写到了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态度。
解析 从意象入手,第二首中“兵火有余烬”,表明写战争,“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间接表明诗人的态度;从关键词句入手,第一首中“尽是厌兵人”直接点明战争及态度。 答案 战争(兵事) 厌战(反战,对战争否定批判) 6.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的抒情方式及表达效果。
答: 解析 第一首后两句写的是“江叟语”;第二首后两句写的是“残月下寒沙”的景物,以景结情。都是间接抒情。表达效果从两方面来谈,一是从内容上,看表现的社会现状和诗人的感情和态度,二是从形式上谈间接抒情的好处。
答案 ①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是间接抒情,第一首通过写自己静听江叟语之事来抒情,第二首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②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之情,及对百姓饱受战争之苦的深切同情;③诗人用旁观者的姿态叙事观景,使情感表达更客观、真实,也更具有感染力。
四、(2018·浙江嘉兴期末)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7~8题。
[双调]碧玉箫 [元]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6
★7.“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从作者入手,关汉卿极具批判性、反抗性,可联系他的“铜豌豆”来理解诗意。从创作背景入手,联系《窦娥冤》可知,元代社会政治黑暗。从关键词句入手,“官品极,到底成何济”,是作者对人生、仕途的思考:即使官至极品,又于事何济!这里以轻蔑的口吻否定了官场上的争名夺利,否定进身仕途。“归,学取他渊明醉。”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过起隐居生活。这里说把效法陶渊明作为自己的归宿,表示了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
答案 抒发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 8.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
答:
解析 从写景手法和写景角度、炼字等方面赏析。手法方面,首句“秋景堪题”是对秋景概括性的赞美,起总领作用,接下来三句便是对所见之景的具体描述。“堪题”“偏宜”,以赞美之情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景中寓情。角度方面,视觉色彩鲜明,“红叶”“黄菊”以及青松,突出景物鲜亮光彩的特点;远近层次分明,“红叶满山溪”,是全景、远景,“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是局部、近景。景物描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清幽脱俗。
答案 (1)景中寓情。作者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生机,“堪题”“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2)色彩鲜明,用词准确。如用“红”“黄”写叶、菊的不同颜色;用“满”“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的数量、菊的形态。(3)景致描绘由远及近,有层次感。一、二句写全景,是远景;三、四句写局部,是近景。
五、(2018·浙江金华十校4月模拟,改编)阅读下面李贺的这两首诗,完成9~10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南园十三首(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注】 ①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②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③雕虫:雕虫小技,表示轻视辞章。④辽海:指东北边境,当时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全然无视朝廷的政令。 9.南园十三首(其五)两度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
解析 结合关键词“何不”“若个”可见有问,问中有答。前句,男儿就应该身佩军刀,奔赴疆场,“收取关山五十州”;后句,凌烟阁上的功臣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书生能成为万户侯。
7
④
③②
①
答案 反问
★10.请简要赏析这两首诗所包含的共同的思想感情。
答:
解析 从作者入手,结合李贺身世,李贺很早就诗名远扬,本该以才学入仕,但因“避父讳”而不得施展才能。从注释、创作背景入手,结合注释了解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意。第二首,“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辽海”“哭秋风”可见诗人对时局的感伤及渴望平定的愿望;“文章何处哭”又表明面对动荡的辽海,文章一无用处,实乃“雕虫”小技。从关键词句入手,第一首,“收取关山五十州”直接表明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若个书生万户侯”点明读书无用,自己身为一介书生只能怀才不遇。总结两诗共同情感即可。 答案 ①读书无用、怀才见弃的情感。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一个是书生出身?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大好的青春都消磨在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诗人自怨自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②感伤时事、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男儿何不佩戴军刀去收复失地,文士面对辽海地区藩镇割据的局面只能痛哭流涕。写出诗人对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的焦虑不安以及收复关山、杀敌建功的渴望。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