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6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
技法提分点26 诗里乾坤大,词中情意长
四角度评价思想观点
读文支招
三品悟透诗家语
1.品意象
意象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物象,往往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饱含思念,“柳”代表惜别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如诗歌中的“落花”“晚树”等。 2.品字眼
找到具有明显抒情色彩的词句,就较易把握作者的情感。如诗歌中的“空”“怨”等。 3.品技巧
技巧是作品的重要元素,所以分析写作技巧当然也是鉴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如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技巧。 典题文本
(2018·浙江台州高三调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秣 陵 [清]屈大均
1
①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 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译文】
秣陵
牛首山双峰对峙,状如皇宫前的阙楼;龙冈却怀抱着皇帝的宫殿,形势十分险要。六朝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现今皆湮没在萋萋春草之中;城内众多家宅有如落花似的,已经破旧不堪了,南京已是繁华不再。我此时所见的是,探访乌衣巷的人少了;连听《玉树后庭花》艳曲的人也没有了。为什么亡国之恨,总是尽在长江以东呢!
秣陵怀古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晚风吹过十三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等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对点解题
1.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题指导
本题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题干“远在……之上”暗示要将两首诗进行比较。 体悟要深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谈体悟,结合注释②及诗句内容,确定“芳草何须怨六朝”最能表明纳兰性德的观点,要就这一点谈感悟。
分析要细分别分析屈诗和纳诗的手法和内容。屈诗,结合关键词“少”“空”暗含古今对比,关键句“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点明悲愤的情感。纳诗,结合关键词句“十三陵”“中原事业如江左”,是说明王朝后期在中原的作为与清军入主中原后其宗室及文武大臣逃亡南方的作为,与六朝最终的灭亡是一样的,无须为六朝等的衰亡而哀怨,此诗采用的是
②
2
类比手法。
归纳要全,评价要准纳诗归纳内容要点时要全面,涵盖以下几方面,如明朝的“中原事业”和沦落“江左”两个时期,还有六朝。思想观点要准确,“如”暗含明和六朝命运的一致性,就是腐朽灭国,较之屈诗的悲愤立意更新。
答案 (1)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
(2)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以及建都南京的六朝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2.《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解析 结合关键词“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两个典故。刘禹锡的《乌衣巷》抒写盛衰更替的感慨,《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作者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陈叔宝,传说陈灭亡时,陈后主正在宫中与爱姬张丽华等玩乐。其王朝灭亡的过程也正是《玉树后庭花》一曲在宫中盛行的过程。 答案 乌衣巷 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018·浙江杭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送田少府贬苍梧
[唐]高适
沉吟对迁客,惆怅西南天。 昔为一官未得意,今向万里令人怜。 念兹斗酒成暌间,停舟叹君日将晏。 远树应怜北地春,行人却羡南归雁。 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数奇。 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
【注】 ①苍梧:今属广西梧州。②暌:离别。③数奇:时运不好。数,命数。奇,不吉。
3
③
②
①
1.这首诗表达了送别时诗人________的心情,还表达了对遭贬友人________之情。 解析 本题赏析诗人思想情感。从题材入手,从题干提示和标题“送田少府贬苍梧”上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且朋友是被贬苍梧。结合诗中关键词句“惆怅”“今向万里令人怜”,可读出诗人的惜别惆怅之情。从意象入手,“远树”与“南归雁”(自南向北飞来的大雁),写友人对北方的眷恋,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从注释入手,结合注释③及关键词“不合”“那足悲”理解诗人对朋友的宽慰和劝解。 答案 惜别惆怅 宽慰勉励
2.有论者曰:“‘行人’句诗家能道,‘远树’句无人能道。”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 这两句都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友人到达被贬之地后的情形。“行人”句写友人在苍梧羡慕归雁春来又能从南北返。“远树”句,是想象友人所在之地苍梧的树思念北地的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侧面突出友人被贬后的心境及诗人的同情。
答案 “行人”句写田氏遭贬远行,羡慕南归雁春又能北返,表明田氏北返无期。诗人采用虚写的手法,通过想象田氏被贬后的境况,落笔对方却表现自己对朋友的关切。“远树”句落笔为苍梧的树,树尚且思念北地的春,更何况被贬到远在西南边陲苍梧的朋友呢。此句巧妙含蓄,借树写人,想象朋友的情状,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2018·浙江绍兴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落 花 [元]郝经
【注】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狼藉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注】 郝经:奉命入宋,在真州被扣押16年不得回,本诗写于其被扣押期间。 1.赏析颈联所用手法。
答:
解析 颈联上句写的是实景:那曾经被春色辉映的楼台玉阑,现在已花空千树,只留下冷烟般凝止的孤清一碧。下句写的是虚境:曾经令西晋石崇引为自豪的洛阳“金谷园”,现在也客散人去,唯有虚筵席空酒樽,陪伴着香消玉殒的群芳了罢?是联想之境,虚实结合,金谷园又是用典,写出一个寥落的世界。
答案 运用联想、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写出了曾经繁华的楼台阑杆、曾经人声鼎沸的洛阳“金谷园”都已经成为过去,在极为广阔的空间转换中,展出了一个花歇春去的寥落世界。 ★2.简析这首诗所抒发的诗人的思想情感。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