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在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习动机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王涛 电话:15922810902 璧山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经验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六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教学中要及时灵活地提供反馈;三是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四是采取多种形式合理组织竞赛;五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进行奖惩;六是教师要对学生寄予适当期望。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起学生的学习行为,维持已产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特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启动、维持和监控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根据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对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学生又甘愿为之付出努力且力气能及的学习情境,它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一是要对将要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了如指掌,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析明白,把教学的重难点分解清楚;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分析和调查仔细;三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把握好,太小缺乏挑战性,太大对于学生来讲也太难,这两者都不能构成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倍的认识》时,虽然“倍”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几个几”学生却是熟悉的,很多老师都认为这个没必要探究,直接用讲解的方法把“几个几”就是“几倍”教给学生,然后再通过操作、练习巩固一下就可以了,似乎没有必要创设问题情境。但我认为在“几个几”和“几倍”之间有必要
创设问题情境,但怎么创设呢?书上的例题没展现,于是我就在教学例1时增加一个例子,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成功地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具体的方法是:
初步探究倍数关系(2倍)。
课件出示:3朵黄花,6朵红花。(学生也有相应题卡) 师:我们看,黄花有几朵?红花有几朵?
师:我们把红花和黄花比,就把黄花的3朵作为标准,圈起来,(边说边圈)看作一份(师边说边圈)那么,红花能圈出这样的几份?
组织学生在题卡上圈一圈。
提问:你是几个几个圈?红花被圈出了这样的几份呢?
生:我3个3个地圈,红花能圈出这样的2份。(多抽生充分说) 师:为什么要3个3个的圈呢?(因为蓝花有3朵,把3作为标准) 师:这6朵红花被圈出了几个3?(2个)这时我们就可以说:6是3的2倍,也就是红花朵数是黄花朵数的2倍。
课件出示:4朵黄花,8朵红花。(学生仍然有相应题卡)
学生自主活动:在题卡上圈一圈,再说一说红花是黄花的多少倍? 课件在学生展示后出示,方法同上。
提问:第一组是红花6朵黄花3朵,第二组红花8朵黄花4朵(边说边指),但是为什么每组中的红花都是黄花的2倍呢?(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先观察两组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自己发现“2个几”就是“2倍”。)
组织4人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创设,把以往平淡的讲解改变为对问题的探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中要及时灵活地提供反馈
学生在追求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提供反馈即让他们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能明显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两位心理学家也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把124名大学生分为甲、乙两组,要求他们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正确地做同样的练习,连续实验75次,每次30秒种。在前50次练习中,对甲组采取三项措施:(1)知道每次实验的得分;(2)不断予以鼓励、督促;(3)
分析发生的差错。但对乙组则无上述措施。在后继进行的25次练习中,把两组的措施加以调换。结果表明,在前50次练习中甲组成绩明显高于乙组,而在后25次练习中,乙组成绩明显高于甲组,表明了及时反馈的明显作用。
那么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就更希望在自己回答问题以后、解答作业以后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的反馈既可以是肯定的回答、表扬的话语、鼓励的肢体语言,还可以是善意的提醒、巧妙的点拨。良好的反馈能让回答正确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让回答错误的孩子重新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及时反馈会让孩子感觉愤懑,甚至会让一个问题越走越偏,偏离教师预设的方向。
三、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能影响学习活动的选择、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对困难任务的态度及学习活动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具有自信、倾向于选择挑战性任务、敢于面对困难并努力克服、不易焦虑和害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激发他们学习动机的一条有效途径。怎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因材施教,选择难易适宜的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经常发现有些学生看到问题叙述稍复杂(有时往往只是叙述问题的文字较多),或是数学信息稍多时就出现畏难情绪,夸大困难,丧失解决问题的动力。教师在此时就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潜能,安排适宜的学习任务,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和获得成功,随着成功的经历和体验不断增多,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跟着提高。
二是树立榜样,观察榜样的成功经历。人们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要在学生身边树立榜样,让他们观察、了解榜样成功的经历,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对自己学习能力和潜质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就会随之得到提升。
三是要有理智,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也会经常有成功或是失败的经历,要教育学生有理智,要“胜不骄,败不馁”。特别是在面对失败时,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气度,引导学生避免不适当的归因,避免产生无助感和消极的心理防御状态。同时鼓励他们要始终
充满信心、不要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评价。
四、采取多种形式合理组织竞赛
一般来说,人们都具有胜过他人的自然心理倾向,无论何种竞赛都能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讲,即使在成人眼里看起来不屑一顾的竞赛也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曾经有这样一堂课,在学生学完了乘法口诀表后,老师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竞赛活动:1.今天大家要利用课余时间抓紧时间背口诀,晚上和家长先比赛一下;2.明天老师要组织竞赛,评选“横背冠军”、“竖背冠军”、“倒背冠军”和“抽背冠军”;3.先小组内比赛,再全班比赛。4.每项比赛的前三名都将得到奖品(其实就是盖有“奖”字的作业本),此外还要评选“进步奖”。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们热情高涨,或是独立背诵,或是互相抽背。到了第二天,比赛开始了,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们组内比赛热火朝天,全班比赛竞赛激烈,不仅评选出了各个奖项,有些学生还自告奋勇,说自己还是“斜背冠军”等等。通过这样的一个竞赛活动,让原本枯燥的背诵变得有滋有味,不仅在短时间内背熟了口诀,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生动机。
在组织竞赛活动,既要有个人竞赛,也要倡导团体竞赛,还要鼓励自我竞赛。竞赛也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小学数学范围之内,也可以与其它学科、日常生活、文体活动等综合起来实施。当然,组织竞赛也要适度,不要天天都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加强学生负担,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多关注,多给机会,避免他们灰心丧气。
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进行奖惩
恰当的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都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虽然我们教学中应多表扬少惩罚,但必要的惩罚还是应该以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形式存在。在实施奖励和惩罚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无论表扬或批评都不能滥用,要客观公正,否则会对学习活动产生消极影响。比如: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加区别地一味表扬,表扬要有层次和针对性。对比较重要的精彩的回答应给予层次较高的表扬,对学困生勇敢地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也应重重地表扬,对一般性的回答就用一般性的表扬。对惩罚而言,我认为在学生违反班级公约(绝大多数同学都认同的约定)时应该按照公约里的约定给予一定的惩罚,但一定要帮助他改正错误,不要单纯惩罚。
六、教师要对学生寄予适当期望
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教师(或是家长)对他的期望,就能无形中对自己也充满期望,当然也能加强学生的学生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语言、表情、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期望,有时不用说得太白,学生也能从中意会得到。但教师必须向学生指明学习上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使学生形成恰当的期望。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期望值,针对他们自己来讲也是一样。因为期望值过高,学生达不到,就会失望;而期望值过低,否则会使人产生压抑感。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项日常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动机的激发也要注意一个度,过强过低都不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适的动机,以有力地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岑国桢.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