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章藏象

第一章藏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25:04

立体养生 福泽华夏

第一章 藏 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念

【知识点表解】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含义: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藏 藏 内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象 含义:指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又称“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和 基 含义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 本 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 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象 概 具体涵义 ②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念 系统与外界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 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

含义: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相互关系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通过解剖分析的直接观察方法 ①脏腑的形态结构。

藏象 认识脏腑的形态和功能,又运 ②脏腑的生理、病理。 学 用哲学思维,以整体观察的方 ③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说具体内容 包括 的 法认识脏腑的生命活动规律, ④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念 并以脏腑精气的贮藏、运动和 ⑤脏腑与形体官窍的关系。 及 代谢来解说脏腑机能。 ⑥脏腑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 内容 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

重要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对养生延寿防病和疾病的诊治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藏定象: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藏决定象。

藏与象的关系 通过内脏活动表现于外的征象来探知内脏的变化。

以象测藏 又称“以表知里”观察法。

立体养生 福泽华夏

藏与脏器的区别:

解剖学概念 藏 生理、病理学概念 中医学特有的概念。 1.概念不同 功能单位的概念 内脏器官:如心、肝、脾等 脏器:指机体内外的器官 西医学的形态学概念。 外脏器官:如眼、耳、鼻等

形态性结构 藏 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2.结构不同 功能性结构 脏器: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结构。

直接观察法:通过解剖分析发现。如“心如倒垂莲蕊”、“心主血脉”。

藏:中医学 3.认识方法不同 整体观察法:以象测藏。如“心主神志”。 脏器: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内经》已对人体结构有详细描述,以后代有发展,为藏象学

藏 说的形成奠定了形态学基础。 察外知内 象学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步认识脏腑的生理、 取象类比 说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通过分析现象之间的联系 病理变化规律。 整体观察 的形 精气学说 渗透到中医学,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 概括抽象 成基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阴阳学说 重要作用,使脏腑概念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 推理归纳 础 五行学说 能态模型。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对治疗效应的分析及反复验证,找出各脏器组织的内在联系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一脏一腑互为表里——经脉络属,腑隶属于脏,配合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以五脏为 2.五脏与形、窍联结为一个整体——形体分司于五脏,官窍为五脏外候 藏 中心的人 精神情志由五脏精气化生充养

3.形神合一,心为主导 象 体自身的 五脏功能受精神情志的调节与协调

学 整体性 五脏功能化生精气血津液

4.五脏与精气血津液密不可分 说 精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的 1.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 特 五脏与自 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

点 然环境的 2.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春季肝气旺等

统一性 3.地方区域: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东方属木,气升发,与肝气相应 4.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

主要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详于功能,略于解剖 (重无轻有) 立体养生 福泽华夏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分类依据:依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

五脏 形态特点:中满、实质性脏器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内容:心、肝、脾、肺、肾 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具体内容 六腑 形态特点:中空、官腔性器官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内容: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生理特点:贮藏精气(功似脏)

奇恒之腑 形态特点:多中空(形似腑) 藏而不泻。 内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脏病多虚”。

病理 “腑病多实”。

指导意义 “五脏宜补”。

治疗 “六腑宜泻”。

脏、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五 脏 六 腑 奇恒之腑 功能 化藏精气 传化水谷 贮藏精气 形态 实质器官 中空有腔 中空有腔 特点 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同五脏(附胆外) 与经脉相络属 有、主里属阴 有、主表属阳 无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概念:是研究人体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 概 是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 述 观察形态结构(部分)。

获得途径 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主要)。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出处: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六腑之精”。

濡养 六腑 含义:简称“脏精”,指五脏所藏的 滋润 及其所属 形体 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支撑本脏 官窍 先天之精 包括 合化为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精。 五 后天之精 脏 作用:濡养、滋润。

之 心精 心血 与 相融合贮存于心、肝。 存肝精 肝血 精 在 形肺精:上濡于头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藏于肺。

式 不脾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藏于脾。

同 先天之精 肾精 充养而成,藏于肾。 后天之精

立体养生 福泽华夏

2.五脏之气

出处:源于《素问·藏气法时论》。

五 含义:简称“脏气”,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脏 先后天之精所化之气 生成 之 肺吸入的自然清气 关系:同源性、相对特异性。

3.五脏之阴阳

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含义 五 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脏 生理上,二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发挥正常功能。 之 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虚热性病证。

病理上 阴 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作用减退——虚寒性病证。

关系 阳 五脏之阴虚——阳病治阴 治疗上 兼以补气。 五脏之阳虚——阴病治阳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意义:五脏精气阴阳,实则为一身精气阴阳。

五 先天之精 合为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 五脏之精 肾精为要。 脏 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主藏于肾 精 一身之精所化之气 一身之气分藏于五脏 精化为气 肾气为要。 气 肺吸入之清气 贵在体内有序运行 阴 五脏之阴气 阴阳协调 气分阴阳 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本。 阳 五脏之阳气 功能正常 阴阳和则精气旺,生机不息,命得延续。

合化为一身之气,分藏于五脏而为五脏之气。 气 作用:推动、调控各脏的功能活动。

第二节 五 脏

【知识点表解】

内容: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五脏 经络学说中加心包络

六脏 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称为“神脏”。

一、概述

解剖位置: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 心 形态结构:圆而尖长,心包围护,中有孔窍。 系 主要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统 生理特性:为阳脏而主通明。

联属功能: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通应于夏气。

搜索更多关于: 第一章藏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立体养生 福泽华夏 第一章 藏 象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 3.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6.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念 【知识点表解】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出处:“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含义:指藏于体内的内脏 藏 藏 内容:五脏、六腑、奇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