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语文必修五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谭刚旬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5.背诵2~3段。 (一)、赏析第三部分: 第四段内容:
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言
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11.小结:本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的气概风采。 第五段内容: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5
语文必修五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谭刚旬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成自己坚定的意志。 5.小结:本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问题: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五)背诵这两段。
第三课时
一、 赏析第四部分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第二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 6.小结: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二、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
6
语文必修五 《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谭刚旬
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
三、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这二者是否矛盾?
这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具有一致性。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读者在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之美时也在精神上受到启发,领悟到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和远大心胸。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而且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失望,但他并不因此就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能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四.写作特点:
1.文笔优美,意境高远,变化有致,起伏跌宕。
2.由略到详,由粗到细,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景到情。 3.长于用典,语言自然隽永,妙趣天成。 4.对仗工整,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5.善用借代、通感、夸张、婉曲等修辞手法,使文章饶有滋味。
五、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 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诗与画的统一;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这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