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段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训练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课题类所
属
学
课题承担所
在
单
称 高段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训练策略研究
别 浙江省农村青年教师专项课题SNQ16
科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
人 毛娟红
位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望春小学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 本课题于2011年4月9日在宁波市鄞州区实验中学举行开题报告会。与会领导和专家有: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朱永祥副院长、市教科所沈海驯所长、徐鸿钧主任及区教科室领导。 本课题承担单位的负责人、课题组成员一同参加了汇报。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页) 另页——注 课题主持人签名:毛娟红 2011 年 4 月 9 日
高段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训练与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日益增长,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们越来越强化阅读的
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默读是人们首选的阅读方式,它适应范围广,不受环境限制,成为现代社会最常用的阅读方法。
《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同时还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不同年段对默读有着不同的要求,低年级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要求是“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高年级要求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可见,默读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
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默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反映在学生默读速度缓慢、默读习惯不好,默读效率低下这三个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一定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使新课标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要求成为空谈,同时也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提高,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的默读能力,在“大阅读”的背景下尤其显得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老师们对默读的重要性提的较多,研究的少。我们认为默读应不仅仅只限于默读的表面迹象,更应该关注对默读效度的思考。学生默读能力是在常态教学中逐步形成的,默读和其他语文基本功一样,可以“得益于课外”,但必须“得法于课内”,因此,我们提出了高段小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训练与策略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查阅文献,我们了解到把默读能力训练作为课题研究的并不多。国内外对默读的研究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关注。
例如我国心理学家艾伟、杨清、王全桂等教授曾经编制了我国最早的默读测验。此后,原杭州大学教育系朱作仁教授对默读做过相关的研究,并于1986年编制完成《中国小学毕业生默读量表(A-1)》。90年代后,天津师范大学从美国购置了眼动仪,闫国利教授通过多年的实验得出了不少关于阅读心理方面的研究数据。
通过查询,我们发现了与默读相关的“速读”研究在上一世纪80年代盛行。1981年华南师大附小开展了速读研究的实验;1985年,程汉杰在北京铁路二中进行了相关的速读训练,学生的默读速度能达到2100多字。但是本课题与速读研究又有区分,速读研究重在“速”,本课题的研究更指向于一定速度上的默读实效。
搜索我国现阶段关于学生默读课题研究的,主要有北京市西城区力学小学王新老师研究的《在默读过程中运用自我监控策略提高小学生的默读能力》,已经取得阶段性研
究成果。我省嘉兴市范叙华老师研究的《小学高段学生语文默读能力训练的对策研究》,目前仍处在研究阶段,尚未结题。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一)什么是默读
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无需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它是获取文字信息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要比有声阅读快,默读比朗读更有利于对内容的思考、比较、理解。
(二)什么是“有效默读”
默读要求分为外显要求和实质性要求。 外显要求,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实质性要求,即默读技能发展的客观标志——识记、理解、速度、评价。 本课题所研究的有效默读能力不只是停留在外显要求上,更指向深层次的默读实质性要求,即默读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使学生在默读时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训练一定的默读速度,使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切实提高默读的实效,使默读和思考相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4. 通过研究实践,使教师掌握培养学生有效默读能力的教学策略,改进日常的阅读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施 (一)对默读性质和要求的深入研究
1.对默读性质的研究 ①概念的进一步清晰化。
②区分默读和朗读,研究默读和朗读的关系以及在小学各阶段所占的比重。
通过前期的文献资料查阅,我们已经将这个问题解决:《现代汉语词典》将阅读解释为“依靠视觉,通过文字符号接受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求得知识。”如果将阅读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划分,则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是不出声音地阅读,主要靠视觉和思维活动理解读物内容,直接把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而朗读则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默读是学生个体阅读行为的主要方式之一,和朗读一样,是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在小学阶段,低年级以朗读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默读的比例逐渐加大。 2.对默读实质要求的研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