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逻辑学案例分析
属
性或本质属性
的反映。外延就是对概念对象的反映,亦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概念的内涵是从
面,外延是从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数量方面来明确概念的。如“侵犯财产罪 “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把公私财物占为己有,或者故意破坏公私财物的行
犯财产罪的本质特征。其外延包括有七条具体罪名,即抢劫罪、盗窃罪、抢夺
敲诈勒索罪、贪污罪、故意破坏公私财物罪。
罪
、
诈
骗
罪
、
为
”
。
这
是
侵
”
,
其
内
涵
是
:
对
象
的
性
质
方
与
数罪,这的确
是件复杂的工作。明确罪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确定罪名的必要前提之一。
同
。“抢劫罪”是
说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抢夺罪的
29
内涵是乘人不
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通过对这两个概念
可以知道抢劫罪与抢夺罪的异同。
(1)从主观条件上看,两者都是故意犯罪;
(2)从侵害的客体来看,两者所侵害的对象都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但抢劫罪
私财物外,还侵犯了人权,使被害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
(3)从犯罪的手段来看,它们二者是有所区别的。抢劫罪与抢夺罪其行为都是 抢
的手段不同,前者是公开对被害人实施暴力或胁迫,迫使被害人不得不交出财
物抢走。后者则是乘人不防备、不注意的时候夺取财物的行为。
(4)从犯罪的结果来看,二者也不相同。抢劫罪的构成不必要求“数额较大
罪的定罪必须是“数额较大”的行为。
”
,
而
对
抢
夺
物
,
或
者
将
财
“
抢
”
,
但
侵
害
的
除
公
内
涵
的
比
较
,
决
定于它的内涵
。如上述抢劫罪的外延,就是指凡是具有抢劫罪内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那类
30
行为的人,都
应定为抢劫罪,反之,凡是犯了抢劫罪的主体,也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刑法规定
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者都反映了那类事物共同的(特有的)本质属性。明确
外延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明确罪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司法工作者正确 件之一。
执
法
的
必
要
条
概
念
的
内
涵
和
的
该
罪
名
的
内
内
涵和外延,是
对对象客观本质的抽象、概括。罪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则是对主体的犯罪行为
征进行的抽象和概括。它主要是揭示触犯了刑律的犯罪行为及所造成的损害结
的内涵一般包含有三个要素,即:犯罪行为的主观动机、犯罪行为的特征、犯
的损害结果。如“放火罪”。我国刑法规定,放火罪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
社会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罪的外延则指凡是具有这一内涵的所有行为。
物
,
严
重
危
害
罪
行
为
所
造
成
果
。
罪
名
概
念
的
本
质
或
特
31
派
他去广州出差
的机会多次倒卖走私手表50多块,获利800余元。这种行为究竟是否犯罪?犯
正确认定罪名?
了
什
么
罪
?
如
何
并
根据这一罪名
的行为特征,与被告金某的行为进行对照。
规,破坏国
家
、进出口物品管理和关税管理,非法运输、携带或邮寄货物、金银、票据、有
他物品进出国(边)境,逃避海关监管,逃套外汇,偷漏关税,情节严重的行为
私罪的法律规范说明:走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客观方
行为,在主观方面必须是以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的行为,并具有犯罪的故意。
面
必
须
是
走
私
。
以
上
关
于
走
价
证
券
以
及
其
对
外
贸
易
管
制
据
我国《刑法》
3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