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医大师资料
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
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5、强巴赤列,藏族,1929年12月出生于西藏拉萨。我国著名藏医药及天文历算学家,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学会和天文历算学会会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务。《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卷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副总编、《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中医年鉴》编委、《西藏历算学总汇》主编。先后编写有关藏医藏药和天文历算方面论文80余篇,论著8部,教科书13种。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藏汉、藏英版)被誉为国内藏医界第一部教学彩色挂图。他的《历代藏医名人传略》、《四部医典形象论集》为藏医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分别获1991年中国医史文献图书评比优秀奖和金奖。
1998年,强巴赤列的眼睛彻底失明。一年以后,双目失明的他开始筹备编写《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对照本。在助手的帮助下,强巴赤列5年时间为5000多幅图片一一做了注解,共计25万字。
1974年,拉萨市卫生学校藏医班正式开学;但学校没有教材,也无人能写,这时上级部门想到了已“靠边站”多年的强巴赤列。他在教学资料很少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自己的藏医实践,根据《四部医典》,为藏医教学编写了《藏医基础学》、《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五官学》、《妇科学》、《儿科学》、《方剂学》等一整套约二十余万字的通俗教材。强巴赤列针对当时藏医学仍处在抢救阶段,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的现实,将这套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也是藏医史上首次按照先进的医学分科方法写出的藏医教材。因此,这套书不但在西藏,而且在青、甘、川、滇、内蒙等省区也都成为最通用的藏、蒙医教材。
6、唐由之,字昆吾,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医眼科学家。1926年7月1日出生。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状凄苦。毅然下定决心,立志银海探骊,济人于盲瞽。后由
石瓢僧人推荐,拜师陆南山,从此步入攻读岐黄书,钻研龙木术的生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和睫状体平部的手术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外享有盛誉。 在临床手术学研究的同时,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用裂隙灯、三面镜进行临床远期观察眼球内部睫状体切口的形态变化,用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术后眼球组织学的改变,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观察术后可能发生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变化,对睫状体部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新认识。深化了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实践性。为眼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85年1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研究成果鉴定会”,该项成果得到中西医眼科专家们的好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推荐上报卫生部评奖。《健康报》1985年1月13日除作详细报道外,还专门发表了《继承传统,贵在创新》的短评。1985年10月8日,《健康报》公布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中医中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首次荣获国家科学3项技术进步奖之一。鉴于唐由之在医学方面给人类作出的突出贡献,世界文化理事会于1988年11月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状。
唐由之多年来一贯十分注重科研、办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1963年,在中医研究院鲁之俊院长支持下,就将白内障针拨术的技术带到了广西农村,为广大贫下中农治病,并进行研究工作。1969年至1970年又继续在广西的广大农村从事医疗和研究活动,并为当地培养了许多眼科专业人员。1971年至1972年又到福建省龙溪、漳州等地,从事白内障套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举办了多期学习班,培养了许多眼科人才。1978年以后,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研究生的带教工作,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整理和研究中医眼科学。唐由之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有着良好的医德和医风。他在长年的医疗工作中,待患者如亲人,特别是白内障手术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他经常搀扶接送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有时送病人上厕所,甚至为病人拿便器,倒尿盆。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他在分管病房工作期间,不管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首先都要到病房看望病人,观察病情,几十年如一日,深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他良好的医德医风熏陶了眼科的年轻医护人员。这一优良作风,
已成为不成文的制度传了下来。
7、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幼承家学,后于1936年师从著名老中医温热病专家陆慕韩学习内科和妇科,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中医师证书,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医本科进修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特约评议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经络研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针灸学会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组)。
曾荣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培养针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别是在培养国际针灸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程莘农60多年从事中医内、妇、针灸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科研经验;对中医温热病舌诊有较深的研究,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针灸选穴、针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数十年如一日,勤于临证,钻研古籍,博采众长,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对《内经》、《难经》等古代中医典籍有所研究,写出“难经语释”、“难经概述”等文章。主编了《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印行,英文版)、《针灸疗法》等十几种论著。在针灸临证时他重视辨证论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针刺手法高超独特,认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莘农在从医数十年中,他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尤擅长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还参加一些实验工作与尸体穴位解剖等工作。从20shi50年代便开始中医针灸的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共同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为中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观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