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理学题库答案(其他班传来的,仅供参考)
答:糖吸收形式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单糖的吸收主要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蛋白质的吸收形式为氨基酸,主要入血。脂肪经消化被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和少量甘油二酯。吸收途径有二:一是甘油和低级脂肪酸因溶于水故可被吸收入血;二是乳化的脂肪微粒和高级脂肪酸经淋巴管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名词解释:
1. 能量代谢:指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 食物的热价:指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3. 食物的氧热价:指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能量。 4. 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
5. 非蛋白呼吸商 :糖和脂肪按不同比例混和氧化时,产生CO2的量与消耗O2量的比值。 6.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 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 8.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9. 辐射散热:机体以发射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一种散热形式。
10.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机体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形式。 11.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的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形式。 12.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3.不感蒸发:指人体即使处在低温环境中,没有汗液分泌时,皮肤和呼吸道都不断有水分渗出而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方式。 二、单选题:
1.C 2.B 3.D 4.A 5.A 6.E 7.C 8.A 9.E 10.A 11.B 12.B 13.A 14.E 15.C 16.C 17.D 18.E 19.A 20.E 21.D 22.D 23.C 24.D 25.C 26.E 27.A 28.E 29.D 30.D 31.B 32.A 33.D 34.D 35.A 36.B 37.C 38.A 39.B 40.C 41.B 42.C 43.C 44.D 45.B 46.C 47.A 48.C 49.B 50.E 51.A 52.B 53.B 54.D 55.C 56.C 57.E 58.C 59.E 60.B 61.C 62.E 63.D 64.D 三、多选题
1.ABCDE 2.BCDE 3.CDE 4.BCDE 5.AC 6.ABCD 7.ABCE 8.ABC 9.AB 10.DE
11.ABCE 12.DE 13.BDE 14.ABC 15.ABCDE 16.ABCD 17.BD 18.ABCD 19.ABC 20.ABCD 21.ABCDE 22.ABD
四、思考题:
1.试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答:1.来源: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摄入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
2.去路:这些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过程中蕴藏于其分子碳氢键中的能量可因碳氢键断裂而释放出来,其中约55%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除可用于维持体温外,细胞不能利用;另约45%的能量转移到ATP的高能磷酸键,除0-25%的能量供骨骼肌收缩作功外,其它供机体完成各种功能活动消耗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热能。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1
答:1.一般生理性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能量代谢率逐渐下降。 2)性别:同龄男性的能量代谢率高于女性。
3)睡眠:睡眠时能量代谢率教清醒安静时低10-15%。 2.生理活动因素
1)肌肉活动:机体任何轻微的活动都会提高能量代谢率。
2)环境温度:人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当环境温度降低或升高时,代谢率均将增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处于安静状态下,但产热量比进食前增高。
4)精神活动:精神和情绪活动对能量代谢有显著影响。 3.测定基础代谢率应注意哪些条件?
答:测定基础代谢率,机体必须处于基础状态。要在清晨未进产餐以前(即食后12-14h)进行。前一日晚餐最好是清淡菜肴,而且不要吃得太饱,这样过了12-14h,胃肠的消化和吸收活动已基本完毕,也排除了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测定前不应做剧烈的活动,而且必须静卧半小时以上。测定时平卧,全身肌肉要松弛,尽量排除肌肉活动的影响。这时还应要求受试者排除精神紧张的影响。室温要保持在20-25之间,以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 4.试述在寒冷和炎热的环境中体温保持恒定的机制。
答: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有使体温下降的趋势。通过行为性调节可增加衣着保暖,进食摄能,跑跳活动增加产热,加热环境温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主性调节,对冷刺激敏感的皮肤冷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传到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使冷敏神经元放电增加,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可通过:1)寒战产热。2)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但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受抑制,汗腺分泌减少,散热减少,交感神经中枢兴奋,儿茶酚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使产热量增多。3)提高代谢率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作用于机体,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腺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量增加,广泛地使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此外,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亦有促进代谢的作用,这三条途径来维持体温趋于正常。
人体处于炎热环境时,可通过行为性调节如衣着减少、吹风扇等增加散热,降低环境温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主性调节,当对热刺激敏感的皮肤温觉感受器发放冲动增加,以及中枢温度感受器中的热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时,可通过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由下述途径使机体散热增加产热减少,维持体温的稳定。1)交感神经活动降低,皮肤的血管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使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2)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汗液分泌增加,蒸发散热加强。
5.疟疾发作时为何呈现寒颤、高热、大汗退热的“三步曲”表现?
答:调定点学说认为,PO/AH的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在体温调节中起调定点作用,调定点决定着体温的恒定水平。引起疟疾临床症状主要是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当疟原虫摄食血红蛋白后积存于虫体内的和排出在虫体外的代谢产物,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当裂殖体成熟后裂殖子穿破红细胞的时候,一齐进入人体血流中,刺激体温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人体的发热。此反应初期表现为冷敏神经元兴奋而引起散热减少、产热增多反应,出现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而畏寒、寒颤。当体温升至相应高水平的调定点时才兴奋热敏神经元,在高水平的体温调定点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此时皮肤血管扩张,病人表现为颜面绯红,皮肤灼热等高热现象。等到这些有毒物质被人体所分解、沉淀或排除后,调定点回降至正常水平,此时的高体温就可兴奋热敏神经元,从而使产热抑制,散热加强而出现血管扩张、大汗等表现,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名词解释
22
1.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把体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无机物和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的生理过程。
2.肾血流量自身调节:在离体肾动脉灌流实验中,当灌流压在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基本恒定,其调节机制在肾脏内部,故称之为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3.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通过肾小球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超滤液,这一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作用。 4.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5.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6.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数值上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和。
7.肾小管重吸收作用:是指小管液内水与溶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进入管周毛细血管的过程。
8.肾小管分泌作用: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将细胞生成或血液中某些溶液转运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9.溶剂拖曳:是指当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被重吸收时,有些溶质(如钙离子)可随水分子一起被转运,这种方式称为溶剂拖曳。
10.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打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11.渗透性利尿:指由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现象。
12.球管平衡:指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13.水利尿:指由大量饮入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14.血浆清除率: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为血浆清除率。
15.排尿反射:当膀胱内尿液达到一定量时,膀胱内压上升刺激膀胱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尿道内外括约肌舒张,驱动膀胱尿液排出体外。 二、单选题:
1.B 2.E 3.A 4.B 5.C 6.B 7.C 8.E 9.D 10.C 11.B 12.B 13.D 14.A 15.D 16.B 17.C 18.E 19.C 20.D 21.C 22.C 23.A 24.A 25.A 26.D 27.A 28.C 29.C 30.C 31.C 32.D 33.A 34.E 35.C 36.C 37.C 38.D 39.E 40.B 41.E 42.A
23
43.A 44.D 45.C 46.B 47.C 48.C 49.D 50.B 51.C 52.E 53.D 54.C 55.A 56.C 57.E 58.D 59.C 60.B 61.A 62.D 63.A 64.B 65.A 66.D 67.A 68.B 69.B 70.B 71.D 72.B 73.B 74.A 75.D 76.C 77.E 78.C 79.A 80.A 81.D 82.E 83.A 84.A 85.A 86.C 87.C 88.C 三、多选题
1.ABDE 2.ACE 3.ABCE 4.ABD 5.ABD 6.ABCD 7.BCD 8.BCD 9.AB 10.ABD 11.ACE 12.ACD 13.ABD 14.ABE 15.ACD 16.ABDE 17.BD 18.ABD 19.ABD 20.CE 21.ABCDE 22.ABC 23.ABCE 24.ABDE 25.ABCD 26.BCDE 27.BCD 28.CDE 29.AB 四、问答题答案:
1.简述肾脏泌尿机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答: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可起到: 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③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钠、钾、碳酸氢盐以及氯离子等,排出氢离子,维持酸碱平衡。从而维持了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2.肾脏的血液循环有何特点及其意义?
答:肾的血液供应很丰富。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钟有1200ml血液流过两侧肾,相当于心输出量的1/5-1/4左右。其血供特点有:
⑴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表现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80-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意义: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使肾小球滤守率不会因血压波动而改变,维持肾小球滤过率相对恒定
⑵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肾交感神经活动加强时,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意义:在紧急情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这对维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3.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答:尿生成的过程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包括三个环节:
第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的过程。通过滤过作用生成原尿。
2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