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在全球范围的分布分析
摘 要:
通过计算比例和密度,分析各大洲及全球世界遗产的分布特征。除欧洲和美洲外,各洲世界遗产的数量与面积呈正相关,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到大洋洲,总的遗产密度依次递减。与人口占全球人口比例相比,欧洲、大洋洲各类遗产较多,亚洲较少,美洲和非洲自然遗产较多。每千万人口总的世界遗产数量从大洋洲、欧洲、美洲、非洲到亚洲依次递减,欧洲、亚洲文化遗产最多,美洲、非洲文化与自然遗产相近,大洋洲自然遗产占优势。统计各纬度带遗产密度,除自然遗产密度低纬最高外,其他遗产密度中纬最高,低纬和高纬次之;各纬度带文化遗产最多,自然遗产居中,双重遗产最少。比较同一大洲同一纬线不同国家的遗产比例,沿海地区自然遗产密度高于内陆,文化遗产密度低于内陆。这些特征与近年世界遗产委员会评选世界遗产侧重某些类型和所在区域的原因相符。
关键词:世界遗产 空间分布 统计分析
正文:
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分类及标准: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景观
其他形式的世界遗产:
1.线性遗产2.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3.世界记忆遗产4.世界农业遗产5. 世界湿地遗产
一、亞洲和大洋洲世界遺產
亞洲和大洋洲的41個國家以及歸屬未定的耶路撒冷共擁有235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175項,自然遺產49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11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
代表雙重遺產。國家與地區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或地區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考慮到中文資料的傳統,本列表把中國列在最前面);某個國家或地區的遺產專案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其中某些國家,如賽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被認為是歐洲國家。
2、這個列表包括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亞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亞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
3、這個列表也不包括亞洲大洋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亞洲或大洋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英國屬地皮特凱恩群島的遺產項目亨德森島)。
二、歐洲世界遺產
歐洲的42個國家共擁有377項世界遺產(其中13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34項,自然遺產3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7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歐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並未出現在本列表中的某些國家,如賽普勒斯和土耳其,有時也被認為是歐洲國家(中國大陸視其為亞洲國家)。 (二)這個列表包括歐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歐洲的遺產項目(如俄羅斯的一些遺產項目),而不包括通常不認為是歐洲國家的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位於歐洲的遺產項目(如土耳其的遺產項目伊斯坦布爾歷史區)。
(三)這個列表也包括位於歐洲國家在其他大洲屬地或自治區的遺產項目(如位於丹麥在北美洲屬地格陵蘭的遺產項目伊盧利薩特冰灣)。
三、非洲世界遺產
非洲的33個國家共擁有113項世界遺產(其中3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73項,自然遺產36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非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二)這個列表包括非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非洲的遺產項目(如埃及的遺產項目聖凱瑟琳地區)。
(三)這個列表不包括非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非洲屬地或自治區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西班牙自治區加那利群島的遺產項目加拉霍艾國家園)。
四、美洲世界遺產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27個國家共擁有153項世界遺產(其中4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97項,自然遺產53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3項。在這個列表中,c代表文化遺產,n代表自然遺產,nc代表雙重遺產。國家的排列順序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的世界遺產列表中的排列順序,基本是按照國家英文名稱的打頭字母來排列的;某個國家的遺產項目則是按照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時間順序來排列的(由於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時有變化,所以與當前官方列表的排列順序並不一定完全一致)。
說明:
(一)關於美洲國家的界定,採用中國大陸的慣例。
(二)這個列表包括美洲國家擁有的地理上並不位於美洲的遺產項目(如美國的遺產項目夏威夷火山國家公園)。
(三)這個列表不包括美洲以外國家擁有的位於其美洲屬地的遺產項目(如位於荷蘭屬地荷屬安的列斯的遺產項目威廉斯塔德歷史區、內城和港口)。
五、瀕危世界遺產
截至2008年7月10日止,目前一共有30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為跨國遺產)被認為處於危險之中,需要全人類的力量協助救災,保存原跡。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在舉行世界遺產大會時會根據實際情況會除去一些,或是增加一些。括弧中年份為列入瀕危遺產名錄的時間。
阿富汗:
巴米揚山谷的文化景觀和考古遺址(巴米揚山谷的古遺址等)(2003年)
賈姆的尖塔和考古遺址(2002年) 亞塞拜然:
巴庫古城及城內的希爾凡王宮和少女塔(2003年) 中非共和國:
馬諾沃—貢達聖弗洛里斯國家公園(1997年) 智利:
亨伯斯通和聖蘿拉硝石採石場(2005年) 象牙海岸:
科莫埃國家公園(2003年)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1992年)[2] 剛果民主共和國:
加蘭巴國家公園(1996年)
卡胡齊—比埃加國家公園(1997年)霍加皮野生動物保護區(1997年) 薩隆加國家公園(1999年) 維龍加國家公園(1994年) 厄瓜多:
加拉帕戈斯群島(2007年) 埃及:
阿布米奈(2001年) 衣索比亞:
瑟門國家公園(1996年) 德國:
德勒斯登易北河谷(2006年) 幾內亞:
寧巴山自然保護區(1992年)[2] 印度:
馬納斯野生生物保護區(1992年) 伊朗:
巴姆古城和文化景觀(2004年) 伊拉克:
亞述古城(2003年)
薩邁拉考古城(2007年) 耶路撒冷(由約旦申報)
耶路撒冷古城及其城牆(1982年) 尼日:
阿伊爾—泰內雷自然保護區(1992年) 巴基斯坦:
拉合爾的古堡和夏利馬爾花園(2000年) 秘魯:
昌昌考古區(1986年) 菲律賓:
菲律賓科迪勒拉山的水稻梯田(2001年) 塞內加爾:
尼奧科洛-科巴國家公園(2007年) 塞爾維亞:
科索沃的中世紀建築(2006年) 坦尚尼亞:
基盧瓦基西瓦尼遺址和松戈姆納拉遺址(2004年) 委內瑞拉:
科羅及其港口(2005年) 葉門:
宰比德古城(2000年)
参考文献:
(世界遗产赏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年8月,亚洲及泛太平洋地区共有32个缔约国。其中的26个国家分布有世界遗产项目155项,包括文化遗产106项,自然遗产40项,双重遗产9项。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前3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其中中国拥有30项,印度拥有26项,澳大利亚拥有16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