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记录片《龙脊》的纪实风格
浅析记录片《龙脊》的纪实风格
【内容提要】反映希望工程的记录片《龙脊》以客观主义的拍摄手法描述了广西龙脊山区瑶民的日常生活及教育状况。本文从其主题内容、影像结构及叙事品格入手分析其纪实风格。 【关键词】纪实风格 主题内容 影像结构 叙事品格
陈晓卿的电视记录片《龙脊》在1995年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金熊猫”大奖。它以广西龙脊山区的瑶族群众为原型,用客观写实主义手法记录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那里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艰难求学的历程。作品站在人性的高度,用完全纪实主义的风格观照淳朴、本色、生生不息的龙脊山人,集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因而带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产生了丰富多义的社会意蕴。 《龙脊》的叙事内容
《龙脊》是一部表现现实主题的记录片。该片触及到的社会问题、显示的时代精神以及反映的义务教育普及难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地区,它的影响也不局限于一个方面。作品以龙脊村反映中国的这一现状。而龙脊的这一问题又集中到几个典型的小孩身上。其中之一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男孩——潘能高,他要靠年迈的爷爷在田问劳作的所得上学。该作品的取材角度也很巧妙。纪录片选在广西山区龙脊村,又集中到村里的潘能高、潘纪恩等小孩身上,以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着墨于小孩的上学生活,侧面揭示山区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山区小学生虽贫穷却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的精神。通过一个简单的新闻事实和现象,揭示了深刻的内涵,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广度,也增强了其深度与厚度: 《龙脊》的影像风格
除了主题表现的现实性外,《龙脊》在影像结构方面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纪实风格,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第一。静态造型、平稳拍摄与客观化的旁观效果。《龙脊》中,静态造型贯穿作品始终:静谧的山坡,夜色下的校舍,雨中的村庄,跳皮筋的小女孩,在灶台前和窗前忙碌家务的人们??即便是表现人物活动的场景,作者也大量运用静态造型,在静的画面框架中表现人物的动态。
与静态造型相关的是拍摄的平稳和拍摄的叙述性角度。作品的画面很少随意晃动,能用三角架拍摄绝不肩扛,即使是肩扛摄像机也尽量拍得平稳。拍摄的叙述性角度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多以视平线的高度和正常的视域来拍摄,画面呈大景深效果,因此静态造型符合人眼的生理习惯,给人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
而且,静态造型和画面的平稳给观众一个过程化的欣赏时间和空间,使观众的视线能自主地在画面框架中流动,将视觉选择权和旁观感赋予观众。这种画面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显示了记录的客观性、以一种距离化的取材再现了生活的自然原貌。这与《龙脊》全片所追求的淡化作者形象、推崇纪实主义的风格相吻合。
第二,画面的经营、光线的节奏与揭示人类生存环境。作品的画面构图和用光别具匠心。作者善于安排机位,利用从门窗处透过来的自然光,结合人物在室内的走动和门的开合等进行拍摄,恰到好处地交代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空间,使得画面蕴含耐人寻味的视觉冲击力。《龙脊》以绿色为主,竹林、山丘、稻田无一不呈现绿。画面清晰自然,与同期声的搭配自然流畅。引导结构过渡的歌词与画面的配合也恰到好处,使受众更直观地感受段落的变化。在画面处理上,重视细节的展现。片中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老实的农人面对贫寒的家境时的积极心态,都被创作者用一些感人的细节抓住,例如孩子们的眼神和类似画外音的山歌。这一切情绪的积累,都突出了宣传希望工程的主题。为突出爷爷的年迈,镜头会拍他微驼的脊背,几乎没有脂肪的双腿;为表现生活的艰难,镜头会抓取潘能高家的午餐——一大碗米饭、一小碗菜,没有饭桌,吃饭只能蹲在地上。
第三,乡土昧的有声语言与乡土昧的人物性格。龙脊人讲的是当地瑶族特有的方言土语。作
者让同期声唱主角,用字幕作同步翻译,解说往往点到即止。这种作法代表了一种观念:饱含原始信息的人物同期声是任何解说或排演都替代不了的,因为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人物当时的性格、气质和心态。《龙脊》保留了那些乡土味浓厚的人物对话、读书声和民歌童谣,观众也就看到了一个个富有乡土味的人物形象。 《龙脊》的叙事结构
首先,它挖掘现实生活自身所具有的逻辑线索和逻辑关系。让被摄者充当生活前台中的主持人。要让叙事显得更加生活化,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镜头前的人们自由地进行自己的生活,做出忠实于自己性格的行动。班长潘金泉和一名男生因打了一名女生挨了黄老师的批评,摄像机以“隐身人”的姿态躲在一旁平静地记录,于是观众听到了黄老师的训话:“耳朵是用来做什么的,今天不说就不准回家”,“你眼睛一翻就是个鬼名堂”。两个小孩睁着大眼,大气都不敢出,乖乖地接受了冲厕所的惩罚。冲了一回后,两人谁都不愿意拎空桶,于是以猜拳的方式来决定。这一段显示了山里孩子的稚气。
要让被摄者充当生活中的主持人,不应该回避典型形象中的不典型因素。民办教师黄翠凤是中国乡村随处可见的普通教师。她既要上课,又要抽空回家忙农活,还要去家长家催收学费,同时她又用自己的工资为孩子们代垫书本费。她最出色的动情点是在父亲坟前与母亲抱头痛哭。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她发明了一种表扬方法,就是让全班同学齐声喊“潘能高最能干”之类的口号。当学生打架时,她的批评和惩罚也不高明。黄老师并非尽善尽美,但是她不计得失地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这一方水土。这就是瑶村小寨特有的乡村教师。这些生活中的主持人使作品显得生动而丰满。 其次。《龙脊》通过幕后有意识的选择和结构影像素材来展现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取向。引导观众把握作品的主旨、感受生活中亮色的希望。《龙脊》以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视点叙事,叙事方式类似故事片或电视剧。作者的感悟都已融入到整体的叙事中,理性因素隐得很深。看完《龙脊》,人们知道那里的生活不富裕,但是那里的人们不乏热情和向往,作者把这些亮色的希望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表现了出来。“希望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和扶助,但是真正的希望还在于像黄翠凤这样恪尽职守的乡村教师,在于那些自己没念过书却希望孩子们能读书、有出息的父老乡亲身上,潘能高的爷爷就是这样一位家长。希望最主要的还在于孩子们自己。这些渴望读书成才的孩子们在放牛时也不忘抓紧时间背诵“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五年级小学生潘纪恩为了挣钱交学费,甚至前往离家二十多里的金矿打工。 再次。《龙脊》运用典型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叙事结构。不仅用旁白、字幕,还特意安插一位当地妇女唱山歌,这首歌正好与季节的变化有关,既符合学校开学放假的时间,又符合庄稼的生长变化期。每唱完一段歌,学生身边就会有变化,季节也有变化。比如,唱完六月,天开始下七天七夜的雨,学校也要放假,学生会考虑他们的事情:要么向家长争取继续上学的机会,要么外出赚钱支付上学费用。作者以山歌引导开学、考试、淘金等几个画面,乐章般地展现了纪录片的结构。 最后,《龙脊》中用很多意象性的镜头对各个事件进行串联。以达到深刻的象征意义。作者以秧苗隐喻孩子。他觉得,这里的孩子就像秧苗,插秧时怕水,水一来就被冲走了,因为土很薄,底下都是石头;扎根时怕没水,一没水就旱死了:拔尖时怕风,风一吹就折了:扬花时要风,没有风就没法授粉了。这些孩子今天上学,明天就不知在哪儿。以秧苗隐喻孩子,实际上起到了黏合各个段落的作用。 此外,《龙脊》拍摄时对人物的选择也很有特色,是偶然遇到的真人真事。据作者讲,在第一次去踩点时就遇见了这位重要的人物——潘能高的爷爷,村里唯一见过世面的老汉。他曾经是桂北游击队队员,去过城里。作者与他聊天的时候,他的孙子进来,一个长得特可爱的蹦蹦跳跳的“小精豆子”,将书包一放,就地一躺,从书包里拿出卷着页的书就读,“泉水,泉水你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他爷爷也不跟作者聊天了,拿个小凳子坐到孙子旁
边,看孙子读书。这个情节特别吸引人。作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了另一个女孩,她家里卖了一头牛,她从中抢出十五元来交学费,被他父亲追着满村跑。作者后来在前期采访小结中说:“这里能看到真(真正的贫穷)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老师恪尽职守,家长望子成龙)美(山美,水美,人美,歌也美)。” 总之,《龙脊》的风格是客观纪实的。全片基本保持客观纪实的特点,大量真实、自然、生动的生活情景的记录,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