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金山区2019-2020学年语文七上期末模拟试卷(2)
上海市金山区2019-2020学年语文七上期末模拟试卷(2)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 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 的新生活改变了。 ③小时候,我常伏一窗口 ——山那边是什么呢? A.①踩 ②安适 ③瞎想 B.①探 ②舒适 ③痴想 C.①探 ②舒适 ③畅想 D.①踩 ②安适 ③幻想
2.下列对文中“长妈妈讲述美女蛇的故事”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说明农村当时还很落后。 B.寄托着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那是作者生活历练后的结果。 C.为了表现百草园里藏有赤练蛇的事实,这具有暗示性意义。 D.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B.太丘舍去(舍弃) .C.去后乃至(才) .D.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
4.字词积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歧(qí) 憔悴(jiāo) 祷告(tāo) 匿笑(nì) ....B.菡萏(dàn) 侍弄(shì) 瘫痪(tān) 霎时(shà) ....C.嫩芽(nèng) 诀别(jué) 攲斜(qī) 姊妹(zǐ) ....D.粼粼(nín) 淡雅(yá) 徘徊(huí) 反悔(huǐ) ....5.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沐浴 嗅到 花梗 乖凉 B.阴影 披散 莲篷 菡萏 C.适意 慈怜 摇摆 并蒂 D.复盖 遮蔽 繁杂 心绪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句子积累——默写句子。
(1)《观沧海》:_______,以观沧海。 (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_____。
(3)《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 (4)《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 (6)《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7)大诗人李白不仅喜好四处游历,还爱结交朋友,对朋友总是一往情深,请写出他对朋友深切关怀的诗句: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阅读理解。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你如何理解“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两句中“风”“雨”的含义?
2)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诗人借梦境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有《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谈交友的重要性。老师为了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在班上开展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网络把世界变小,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在活动中,有的同学主张广泛的网络交友比实践交友更好。你同意这个观点吗?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五、文言文阅读
9.解释下列划线词语。(12分)
(1)不亦说乎: (2)传不习乎: (3)诲女知之乎: (4)吾日三省吾身: (5)学而不思则罔: (6)士不可以不弘毅: 10.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说苑》:常枞[注]有疾,老子往问焉。常枞张口示老子日:“舌存乎?”日:“存。岂非以其软..邪?”“吾齿存乎?”日:“亡矣。岂非以其刚邪?”常枞日:“天下事皆尽矣。”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节选自吴亮《忍经》) (注)常枞:据传是老子的老师。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 棹: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__________ (3)老子往问焉 问:_________________ (4)常枞张口示老子 示: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B.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C.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D.盖刚者比暴柔者/喻仁/刚者易坏/柔者独存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亡矣。岂非以其刚邪?
4)(甲)文和(乙)文在揭示事物的道理时,采取的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现代文阅读 11.写景记叙文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1)甲文描写的对象是春雨,它具有( )( )( )的特点 ;乙文描写的对象是济南冬天的水,它具有( )( )的特点。
2)甲文中,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雨的“细”的特点?
3)“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4)雨水能滋润万物生长,甲乙两文中都分别写到了雨水中的植物,请试找出相应的句子。 甲文: 乙文:
1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植树的牧羊人
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
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艾尔则阿布非耶在这片荒山野地已播种了三年,大概埋下十万颗种子。不过其中只有两万颗发了芽,长成树苗;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之中,又只有一半能逃过干旱的气候和野鼠的啃食,存活下来。 “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种树呢?”我问。
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第二天清早,我请求他让我在这里再住一个晚上,他态度安详地说好。其实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更了解他一点儿。
他打开羊栏,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细选的橡实,连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背着那桶水离开屋子。
我发现他带了一根铁棒,大概像拇指那么粗,一米半长。我们先把羊群赶到河谷去吃草,然后再一同爬上山坡。
爬上山脊后,牧羊人拿起铁棒向下扎了一个洞,放入一颗橡实,再覆盖上泥土。他一颗一颗耐心地种下橡实。
我好奇地问:“这个山坡是你的吗?” 他摇摇头:“不是。”
“那么你晓得这是谁的土地吗?”
“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
接着他表示:假如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所种的树,数量一定非常惊人。除了橡树之外,他还研究繁殖山毛榉。在他的房子附近有一个苗圃,四周用铁丝篱保护着,不让羊群靠近。他也打算在山谷种桦树。总之,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光秃秃的高地长满树木。 第三天,我们分手了。
那次相遇之后的第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忘记了“种树的男人”这回事。 大战结束后,我再度踏上那条通往光秃高原的道路。景象大致如昔,只是在没有人烟的村庄尽头,有股灰蒙蒙的雾气,仿佛为山头铺上了一层毛毡。
我想起那个种树的男人。在五年的战乱里,我亲眼看见许多人在战场倒下,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怎么生活?
然而事实上艾尔则阿布非耶不但活着,身体甚至比以前更健朗了。
他现在只养四只羊,却多了一百个蜂巢。他不再放羊,因为羊群会啃掉他种的树苗。同时他还表示: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1910年种的橡树现在已经十岁,长得比我们都高,看起来壮观极了。我实在说不出话,而他也沉默不语。我们一整天都在他的森林中走着。这片森林全长十一公里,最宽的地方有三公里。别忘了,它是从这个男人的双手及心灵中创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外界技术的支援。
而且在战争的五年中,他彻底执行着他的计划,那些山毛榉已经和我的双肩齐高,一直延伸到双目所及的远处。
然后他带我去看五年前种的桦树丛,那时我正参加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战役。他把桦树苗全种到他认为地表湿润的山谷,结果证实他的猜测正确,这些桦树像少女般亭亭玉立,蔚然成林。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
艾尔则阿布非耶以最单纯的想法,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心里并没有任何负担。可是当我们回头往村庄走时,途中一条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水流淙淙。这是连锁效应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那条干涸的河床,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条溪流,而我以前走过的那些荒凉的小村庄,则是古罗马人留下的遗迹。考古学家曾经在村子里挖出许多鱼钩。只是到了20世纪,河水干涸,人们必须挖水井才能得到一点儿水。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