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9
.
花叶的形态。
B.“黄金”比喻桂花从色彩和质感上都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碧玉”则比喻了桂花叶的形态,描写的非常传神,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
C.“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此句则是把桂花比喻成魏晋名士彦辅,从而表现出桂花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忠勇精神。
D.词的上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多方面多角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桂花图。
E.“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下片作者写梅,写丁香,运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
(2)下片“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中“梅”与“丁香”在词中起何作用?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黄金”一词只是比喻了桂花的色彩,没有质感,“碧玉”一词碧玉比喻的也是桂花叶的色彩。C项,桂花没有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忠勇精神。(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下片中的“梅”和“丁香”是用来反衬桂花的。(2分)词人明贬梅花俗、丁香粗,实为暗中赞誉桂花的雅与清,(2分)表现了词人对粗俗的鄙弃,对清雅脱俗的向往与追求。(2分)
[诗歌鉴赏] 上片侧重描写桂花质地之美,从形到神、由表及里,表现出桂花贵而不俗、超凡清雅的神韵。开头两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桂花图,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米粒状的万点耀眼金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若非清香流溢的月中桂花,更无别花可以比拟。接下来笔锋忽转,“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以桂花比人,以人写桂花,从花到人,由此及彼,不仅点活了金玉其质的桂花,也点活了彦辅其人的风度精神。下片则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衬托桂花的高雅。开头两句“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前一句写梅花有形无神,俗不可耐,后一句写丁香缺少舒展之态,小气而不可爱。在这里词人采用了抑彼而扬此的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桂花之清雅。结尾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是词人对桂花直抒胸臆:我是如此执着地倾心于你质地高雅、不媚不俗,而你竟以沁人的香气惊扰了我的千里梦,却也太无情了。
[原味翻译] 桂花的色彩,就像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金花,金光灿烂,而那桂叶层层,更如用碧玉裁制而成。她的风度精神就像晋代名士彦辅一样,风流飘逸。梅花的花瓣儿重重叠叠,有形态而无神韵,俗不可耐。丁香花儿簇簇拥结在一起,显得小气而不可爱。桂花的
5页
.
浓香把我从梦中熏醒,不让我怀念过去,这也太无情了。
5.(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
注:①凌云:据《史记》记载,汉武帝读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第一联“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沈黄绶间”表现手法非常丰富,用司马相如的典故盛赞朋友才华横溢,下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朋友地位不高。首联将朋友的高才和低就进行对比,感叹朋友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
B.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一句“头白眼花”直接写出了主人公年纪已大,却还在奔波,只有到了儿女结婚出嫁以后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仕途。
C.“心犹未死杯中物”作者心胸豁达,在追求仕途的道路上虽然有很多坎坷,不被上层看中,但是主人公还是不断地努力,因此饮酒的豪情丝毫未减。
D.“春不能朱镜里颜”一句,“朱”字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使动用法,时光飞逝,即使春天也不能恢复他年轻的容貌。
E.全诗情感真挚,表现手法多样,平实的语言里,表现了对朋友的现状和仕途不顺的深深同情,体现了两个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2)诗人在尾联向执政的“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最后“儿女结婚出嫁以后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仕途”理解不当。C项,表面写主人公心胸豁达实际上是牢骚抑郁,借酒消愁。(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答案] (1)BC 选B给2分,选C给3分。
(2)对被埋没才华的朋友的同情与关切;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希望;对当权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与愤懑。(每点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诗歌鉴赏] 首联,上句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下句,表现诗人的愤
6页
③
④
①
②
.
懑之情以及对执政者的谴责。中间二联,对“陆沉黄绶”加以生发。“头白眼花”本应是儿孙绕膝、安度余年的时候,如今却还要奔走仕途。待到“儿婚女嫁”之后,才可能挂冠归去,终老家乡。“心犹未死”貌似放达,内心却有种种牢骚抑郁。尾联,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朋友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肯,即“肯不肯”,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
[原味翻译] 老朋友早年就有横溢的才华,但为何沉沦成了普通的小吏了呢?头发花白、眼睛花了还要奔走仕途,只有到了儿婚女嫁、年老体衰的时候才可能挂冠归去、终老家乡。老朋友饮酒的豪兴不减当年,不过即便是春天也不能恢复他青春的容颜。希望各位朋友多做斡旋,能够让老朋友做一个离家乡很近的地方官吧。
6.(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做动词,唱和。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苏轼的诗歌以豪放著称,此首词也是如此。上片首句“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一反常理,用否定的语气劝慰对方,不要唱送别的歌曲。
B.下片作者开始写景,“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境界开阔,很有气势,写出了离别的场景。
C.“落日山衔半”一句“衔”字用的很传神,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描绘出了落日时的美丽景色。
D.“孤帆远”一句只有三个字,但是词人却写出了送别的情景,开阔辽远,情义绵长。 E.最后两句“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词人为朋友离别而歌,目送鸿雁西飞,以雁写人,表达了和朋友依依不舍之情。
(2)词的上片“阳关”“秦山禹甸”两处用典,对全词的情感抒发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C项中没有以动写静。E项中,最后两句写的是词人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 (1)CE 选C给2分,选E给3分。
7页
②
①
.
(2)“阳关”指送别之歌,“莫唱阳关”,直接抒写出别而不伤的旷放之情,奠定了本词通脱的感情主调;“秦山禹甸”突出会稽山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好地方,间接表达出劝留之意,使情感表达推进一层。(6分)
[诗歌鉴赏] 上片,第一句,用否定的语气劝慰对方,不要唱送别的歌曲,体现了词人别而不伤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通脱的情感主调。第二句,交代刚结束送别的宴席。第三句,使用典故,突出会稽山是一个历史悠久、令人神往的地方;加上第四句对会稽山的美景的描写,表达词人对钱公永的挽留之情。下片,一、二句,写离别的场景,“衔”字生动描绘了落日的景色。第三句,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第四、五两句写词人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
[原味翻译] 不要唱悲伤的离别曲子,你是一位风流倜傥的人,刚刚结束送别的宴席。这会稽山历史悠久,景色优美。
向北望,落日挂在半山腰。孤帆远去,我唱歌你应和,一起目送西去的大雁。
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