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心理学练习题 参考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有人曾经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出现的人物性别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图。 出现次数 主人公 职业 活动场所 男 性 75%(177人次) 81.8% 事业型、知识型、权威型 社会、职业 女 性 23.3%(55人次) 19.2% 家庭型、辅佐型 家庭 课文共计149篇,涉及人物232人次 总计 请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性别角色有什么特点?这对小学儿童性别角色形成有什么影响? P316-317(课堂上讲过)
★第10章 小学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是( D )。 A、道德动机 B、道德评价 C、道德行为习惯 D、积极的道德情感
2、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D )。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依据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判断,该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C )
A、无道德观 B、自律 C、他律 D、契约
4、在科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B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权威水平
5、甲同学打扫卫生时打碎了一盘玻璃杯,乙同学偷吃东西时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处于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会以为(A )。
A、甲同学错误大 B、乙同学错误大 C、两者都没错 D、两者错误一样大
6、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培养( C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的( D )。 A、权威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8、小学生常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C )。 A、道德情感不深 B、缺乏合理行为技能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意志力不够
9、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时,皮亚杰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 )。 A、对偶故事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调查研究法 10、科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C )。
9
A、对偶故事法 B、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调查研究法
二、概念题和简答题
1、移情P340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情感反应能力。
亲社会行为P33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2、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P326-328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3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3~5岁以前),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规则,规则对他们还不具有约束力,儿童还不能对行为做出一定的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4、5岁~8、9岁),儿童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的尊敬和无条件的服从。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自我中心,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开始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10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