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心理学练习题 参考答案
《小学心理学》练习题
第1章 导论
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B )。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2、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者是( D )。 A、孔子 B、柏拉图 C、皮亚杰 D、冯特
第2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的父母才干、偏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培养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教育决定论的观点
2、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关键期,这一概念是由( B )首先提出的。 A、皮亚杰 B、劳伦兹 C、桑代克 D、班杜拉 3、“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维果斯基
4、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D )。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6、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 D )。
A、遗传 B、教育 C、社会生产力 D、个体需要
7、人们常说的“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的( A )。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对待小学儿童采用中学的教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C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0、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 A )。
A、提供发展的前提和可能性 B、提供了发展的物质条件 C、提供了发展的决定因素 D、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二、概念题和问答题
1、关键期 P40 “铭印作用” 是指发展中的动物个体,在其出生时,会把最初所看到的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不管是不是与自己同种的动物)很快的“铭印” 在脑子里,记为自己的双亲动物而跟随,长大后仍然一起生活,并可能选择以这样铭印下来的动物作为交配对象,铭印发生的时期叫做关键期。
2、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34-38 一、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个体身心发展遵循自上而下的头尾法则、从中心到边缘的远近法则、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发展的
1
大小法则,这种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是不可逆和不可逾越的。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即个体的发展是从连续的量变积累到阶段性质变的过程。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个体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系统的发展不是等速发展的。 四、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即每个个体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及优势领域有千差万别的。
3、简述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P51-54 一、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一方面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方面是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三、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四、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五、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
4、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哪几方面?P52-53 1、物质环境为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如水分、空气、阳光、养料等,为儿童的生存作保障2、社会环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是由遗传因素提供的,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作用,可能性是不会变成现实的。 3、社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三、材料分析题
1970年在洛杉矶的郊区,一名义工发现了一位名为吉妮的13岁女孩,她出生后一直被父母关在家里的小房子里,她的童年与世隔绝。被发现时,她几乎不能维持身体平衡、无法独立行走、不会说话,智力年龄相当于18月大的婴儿。语言学家苏珊对她进行了几年精心的教育,吉妮学会了大量的词汇,也能够把词汇串联起来,说出“买更多苹果酱店”的句子,意思是“在店里买更多的苹果酱”。要把各种词汇连成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以及各种连接词、疑问词、代词的用法,她却一直没有学会。
请你从这个案例来谈谈心理发展的性质及其对教育的启示。P40-41 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要学习某一特殊技能学,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才能较易于学习,有时此关键期虽然很短,但功能很大,错过这一学习阶段,则再也不易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关键期”的观念。也就是说,个体成长过程中,其行为、习惯形成的最合适的时 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键年龄”。由于吉尼错过了此关键期,所以学习效果不理想。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证明,在整个幼儿时期,特别是在5岁以前,是 儿童智力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当前,我国发现的许多超常少年儿童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整个幼儿时期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第3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和判断题
1、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左脑是图形优势半球,右脑是言语优
势半球。( × )
2、大脑皮层各区域发育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 )
3、小学儿童如果连续学习的时间过长,学习难度较大,就会使大脑疲劳,大脑的兴奋转为抑制,神经细胞的活动降低,使大脑细胞暂时休息,避免大脑陷入功能衰竭。这种现象称为( C )。
A、动力定型 B、 镶嵌式活动 C、保护性抑制 D、始动调节
2
二、概念题
动力定型 P72将条件刺激按固定不变的顺序重复多次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由此建立的条件反射也会越来越稳定、准确,人们把这种反应现象称为动力定型,即通常说的习惯。
第4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对背诵乏味的英文单词不感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可以帮助考研或涉猎更多的外文资料感兴趣,这种间接兴趣会引起和维持其学习外语的( C )。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2、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C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错觉 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4、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属于( A )。
A、形象记忆 B、动作记忆 C、情绪记忆 D、逻辑记忆
6、有位历史老师教学生记忆明朝迁都北京的历史年代,指导学生把1421记成“一事二益”,这种方法是( C )。
A、 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加工策略 C、自由联想策略
7、老师教学生用顺口溜“横戌点戍,戊中空”来记忆“戌、戍、戊”三个形近字,这种记忆方法属于( D )。 B、 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自由联想策略 D、精加工策略 8、黑色的箱子给人笨重的感觉,白色或者其他浅色箱子却没有沉重感。这种现象是( C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错觉 9、感觉阈限与感受性之间呈( B )。
A、正比关系 B、反比关系 C、抛物线关系 D 没关系 10、下列哪一个观点不属于维果茨基所论及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B )。 A、最近发展区 B、提倡让自主探索
C、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D、学习有最佳时期 11、盖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A )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2、短时记忆的容量是(B )个组块。 A、9 B、7±2 C、12 D、5±2 13、小学生通过认识乌鸦、麻雀、燕子等,概括出“鸟”的本质特征,这一思维形式是( D )。 A、推理 B、判断 C、综合 D、概念
14、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
3
的思维,属于( A )。
A、发散思维 B、聚合思维 C、抽象思维 D形象思维 16、“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映了思维的( B )。
A.发散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社会性
17、学生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的描述,在头脑中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属于( D )。
A、注意 B、 记忆 C、 思维 D、想象
18、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发现了人类的遗忘的进程呈现出( B )规律。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匀速 D、高原态势
19、在人脑中把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A )。
A、抽象 B、概括 C、归类 D、具体化 二、概念题和问答题
1、有意注意P107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其意识程度比较强。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不仅可以指向人乐意关心的事物,而且可以指向虽然不乐意关心但又是应当关心的事物。
聚合思维P142 聚合思维又叫做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它是把问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利用熟悉的规则,朝着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思维。即从给予的多个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他有方向、范围、组织性和调性。
知觉的恒常性P120所谓知觉的恒常性,就是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当中表现最为明显。除了大小恒常性,还有形状恒常性,他另外还有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也是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当然,并不不是知觉条件的任何变化都能够保持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条件下会被破坏。
再造想象P153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P139-140 1、合理地安排复习的时间,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要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2、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3、防止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4、学习方式多样化,尽量将多种分析器参与学习。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146-147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4年级儿童(10到11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2、元思维的发展从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思考过程过渡到能自觉意识的过程。
4、小学阶段儿童记忆能力发生的本质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136-1371、从记忆的态度来说,有意识记和有意重现逐渐占主导地位。2、从记忆的方法来说,意义的理解的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3、从记忆的内容来说,词的、抽象的记忆也在迅速的发展着。
5、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对儿童的注意力分散进行避免和控制?P112 1、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