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报告
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中 期 检 查 调 查 报 告
项 目 名 称 项 目 类 型 项 目 负 责 人 报 告 日 期
蒲富地区唐‘十陵’及其文化对古今的影响与作用
创新训练项目
郑明辉 2015年7月
《蒲富地区唐‘十陵’及其文化对古今的影响与作用》
项目中期调查报告
项目实施步骤概况:
1、收集并整理与本项目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学术研究专著论文等(已完成);
2、运用校勘学相关知识对收集整理后的资料进行考证,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已完成);
3、对研究项目进行条目梳理,借鉴目录学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整理和内容层次的划分(已完成);
4、实地进行考察,对唐“十陵”当前状况予以了解(进行中);
5、查找有关陵墓文物的保护技术资料,唐“十陵”保护性开发的合理构想(未开始);
6、结合旅游管理相关知识,实现历史文化价值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统一(未开始);
7、统筹各类因素,对唐“十陵”的开发带动当地文化经济发展作出合理预期(未开始);
8、总结研究成果,写出最终研究报告(未开始)。 报告正文:
一、2015年初到6月,小组成员收集唐代帝陵相关资料并整理出与本项目有关的部分。
唐代历经290年,共21位皇帝(包括武则天),除昭宗李晔葬在河南偃师哀帝李柷葬在山东菏泽外,其余都在陕西境内,称“关中唐十八陵”。这十八座帝陵分布在陕西渭河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六县,东西延绵
150公里,并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中心,自西向东呈扇形展开,南隔关中平原与秦岭遥遥相对。其特征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大部分为利用山体的山陵在此基础上,查阅《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唐会要》,《文献通考》,《长安志》,《蒲城县志》,《富平县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顺宗、宪宗、穆宗、文宗、懿宗九位皇帝实录,《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图解地理新书》等史书典籍资料及大量考古资料,对中宗李显定陵,睿宗李旦桥陵,玄宗李隆基泰陵,代宗李豫元陵,顺宗李诵丰陵,宪宗李纯景陵,穆宗李恒光陵,文宗李昂章陵,懿宗李漼简陵九座帝陵及一些相关建筑的地理位置和陪葬墓概况进行归纳整理(见附表)。
二、7月到8月初,小组成员对已查阅的资料和未查阅的但需要的资料进行条目梳理,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预期,确定需要书目和考古资料。
1、陈安利《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
2、陈长安《简述帝王陵墓的殉葬、俑坑与石刻》,《中原文物》1985年第4期
3、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湖南教育出版社 4、陈寅恪《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
5、傅熹年《唐代隧道型墓的形制构造和所反映的地上宫室》,《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6、姜宝莲《试论唐代帝陵的陪葬墓》,《考古与文物》1994年6期 7、姜捷《关于定陵陵制的几个新因素》,《考古与文物》2003年1期 8、(日)金子修一、江川式部《大唐元陵仪注试释》 9、(日)来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の研究》,学生社 10、李毓芳《唐代石刻简论》,《文博》1994年5期 11、刘向阳《唐代帝王陵墓》
12、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习俗与礼仪制度》,《考古学报》2006年1期 13、孙迟《略论唐帝陵的制度、规模及文物——兼谈昭陵“因山为陵”对唐陵制度的影响》
14、孙怀彦、李白福《唐桥陵陪葬墓睿宗贤妃王芳媚墓志考略》,《考古与文物》2003年3期
15、陶仲云等《陕西蒲城县发现高力士残碑》,《考古与文物》1983年2期 16、王静《唐墓石室规制及相关丧葬制度研究——复原唐<丧葬令>第25条全文释证》,《唐研究》1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7、王双怀《唐陵<地宫>初探》,《故宫文物月刊》15卷12期
18、王子云《也谈唐陵石雕艺术兼述中国陵墓雕刻类别简记》,《美术》1989年4期
19、吴丽娱《唐代的皇帝丧葬与山陵史》,《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51册
20、吴丽娱《唐丧葬会复原研究》
21、阎文儒《关中汉唐陵墓石刻题材及其风格》,《考古与文物》1986年3期
22、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3、张蕴《关于李宪墓随葬陶俑的等级讨论》,《考古与文物》2005年1期 24、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1期
以上书目与考古资料只是初期研究结果,在接下来的考察与研究过程中会随实际情况予以调整或更改。
三、8月中至今,小组成员对陕西省蒲城县唐睿宗桥陵和唐玄宗泰陵进行实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