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5-2016学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解析版)
A.核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房颤的成因与核膜内外的信息交流异常有关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核孔数目很少,因此红细胞代谢较弱
C.核孔运输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编码核孔复合物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无关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的.
【解答】解:A、核膜具有2层膜结构,4层磷脂分子,A错误; B、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更没有核孔,B错误;
C、核孔复合物的运输障碍最根本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的,C正确;
D、tRNA在细胞核内合成,运出细胞核发挥作用与核孔复合物有关,D错误. 故选:C.
4.影响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等.如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加快 B.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 C.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D.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产物不再增加 【考点】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
(2)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
(3)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4)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A、【解答】解:图示表为最适温度下,某种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根
据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在A点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反应速率降低,A错误;
B、在B点增加酶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B错误;
C、从图示看出在A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将加快,C正确;
第13页(共38页)
D、从图示看出在C点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加快,但产物的量将增加,D错误. 故选:C.
5.利用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某种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基中培养,间隔不同时间取样,进行放射显影,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统计被标记细胞的百分数(A:细胞核开始被标记;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C: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增加;D: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DNA,标记的时期是M期
B.D点时标记细胞比例减少,表明最慢的标记细胞开始进入G2期 C.该细胞分裂一次经历时间约为22h D.分裂期经历时间约为0.5h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
2、分析题图:由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到D(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表示分裂期,时间为7.5h;由D(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到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表示分裂间期,时间为14.5h.所以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25﹣3=22h.图中DE分裂间期、CD表示分裂期.
【解答】解:A、实验开始时细胞核中被标记的物质是DNA,标记的时期是分裂间期,因为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A错误;
B、D点时标记细胞比例减少的原因是细胞增殖次数增多,这不能表明最慢的标记细胞开始进入G2期,B错误;
C、由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到E(标记细胞第二次进入分裂期)可知,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为25﹣3=22h,C正确;
D、由D(50%分裂期细胞被标记且在减少)可知此时细胞已经完成分裂,再结合B(标记细胞开始进入分裂期)可知,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约为10.5﹣3=7.5h,D错误. 故选:C.
6.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H+通过主动转运从类囊体膜内运到膜外
B.通常,在光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物质A的释放速率已达到最大值 C.每个三碳酸分子接受来自物质N的氢和来自ATP的磷酸基团
D.叶绿素呈绿色,是因为它大量吸收绿光,而几乎不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第14页(共38页)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其中A表示氧气,B表示氢离子通道.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图中H+通过氢离子通道乙协助扩散的方式从类囊体膜内运到膜外,A错误;
B、正常情况下,在光强度达到全日照之前,受限于光合色素的含量,物质A氧气的释放速率已达到最大值,B正确;
C、每个三碳酸分子接受来自物质N的氢,C错误;
D、叶绿素呈绿色,是因为其反射绿光,主要学生红光和蓝紫光,D错误. 故选:B.
7.下列四项分析与该模型相符的是( )
A.若Ⅰ,Ⅲ分别表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则Ⅱ应包括染色质 B.若Ⅰ,Ⅲ分别表示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条件,则Ⅱ应包括通道蛋白
C.若Ⅰ,Ⅲ分别表示细胞分化和细胞癌变的特征,则Ⅱ应包括遗传信息的改变 D.若Ⅰ,Ⅲ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则Ⅱ应包括出现纺锤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细胞的分化;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
2、细胞分化的特征是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但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都出现纺锤体.
【解答】解:A、真核细胞具有染色质,原核细胞没有染色质,A错误;
B、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协助,而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 C、癌变细胞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分化细胞遗传物质不变,只是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都出现纺锤体,D正确. 故选:D.
8.如图表示某人病理切片的部分组织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中遗传物质与正常细胞不同
B.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下细胞②衰老速度加快 C.细胞③中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
第15页(共38页)
D.细胞④中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考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癌细胞是异常分化的细胞,其特征是:(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易扩散转移.
2、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是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3、分析题图:题图中的癌细胞群中,细胞①的着丝点分裂,平均分配到细胞两极,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②处于间期;细胞③的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④中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
【解答】解:A、细胞①为癌细胞,遗传物质已发生突变,与正常细胞不同,A正确; B、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作用下细胞②裂解死亡,B错误;
C、细胞③的染色体散乱的排列在细胞中,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C错误; D、由于核膜在分裂前期已经解体,没有核膜了,D错误; 故选:A.
9.如表为人体从一个卵原细胞开始发生连续生理过程时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变化及各阶段相关特点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理过程 甲 乙 丙 丁 2→4→2 … 染色体组数 2→1→2→1 1→2 ? 相关描述 性激素作用 细胞膜功能体现 遗传信息不变 功能趋向专门化 A.人类的超雄(47,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与甲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行为有关 B.甲过程和丙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但前者进行了两次后者进行了一次 C.乙过程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丁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 D.丙过程的子细胞核中最多有46个DNA分子来自于卵原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经过甲过程染色体组数减半,且该过程需要性激素的作用,说明甲是减数分裂过程;经过乙过程染色体组数目加倍,说明乙表示受精作用;经过丙过程染色体组数不变,且该过程不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说明丙是有丝分裂过程;经过丁过程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说明丁是细胞分化过程.
【解答】解:A、XYY的形成是由于产生了YY的精子,这是减二后期时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与同源染色体行为无关,A错误;
B、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都有着丝粒的分裂,并且都进行了一次,B错误;
C、乙表示受精作用,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识别功能,丁是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mRNA不同决定细胞功能不同,C正确;
D、丙过程的子细胞核中最多有23个DNA分子来自于卵原细胞,D错误. 故选:C.
10.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第16页(共38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