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灯系统院系最优秀毕业设计 - 图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
第一章 前 言
1.1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当今,红绿灯安装在各个道口上,已经成为疏导交通车辆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但这一技术在19世纪就已出现了。
1858年,在英国伦敦主要街头安装了以燃煤气为光源的红,蓝两色的机械扳手式信号灯,用以指挥马车通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交通信号灯。1868年,英国机械工程师纳伊特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区的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安装了世界上最早的煤气红绿灯。它由红绿两以旋转式方形玻璃提灯组成,红色表示―停止‖,绿色表示―注意‖。1869年1月2号,煤气灯爆炸,使警察受伤,遂被取消。
电气启动的红绿灯出现在美国,这种红绿灯由红绿黄三色圆形的投光器组成,1914年始安装于纽约市5号大街的一座高塔上。红灯亮表示―停止‖,绿灯亮表示―通行‖。
1918年,又出现了带控制的红绿灯和红外线红绿灯。带控制的红绿灯,一种是把压力探测器安在地下,车辆一接近红灯便变为绿灯;另一种是用扩音器来启动红绿灯,司机遇红灯时按一下嗽叭,就使红灯变为绿灯。红外线红绿灯当行人踏上对压力敏感的路面时,它就能察觉到有人要过马路。红外光束能把信号灯的红灯延长一段时间,推迟汽车放行,以免发生交通事故。
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1968年,联合国《道路交通和道路标志信号协定》对各种信号灯的含义作了规定。绿灯是通行信号,面对绿灯的车辆可以直行,左转弯和右转弯,除非另一种标志禁止某一种转向。左右转弯车辆都必须让合法地正在路口内行驶的车辆和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优先通行。红灯是禁行信号,面对红灯的车辆必须在交叉路口的停车线后停车。黄灯是警告信号,面对黄灯的车辆不能越过停车线,但车辆已十分接近停车线而不能安全停车时可以进入交叉路口。
1.1.1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系统采用MCS-51系列单片机AT89C52为中心器件来设计交通灯控制器,实现了能根据实际车流量通过8051芯片的P3口设置红、绿灯燃亮时间的功能;红绿灯循环点亮,倒计时剩3秒时黄灯闪烁警示(交通灯信号通过P1口输出,
1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
显示时间通过P0口输出至双位数码管)。本系统设计周期短、可靠性高、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扩展功能强。
传统的交能信号灯控制电路一般由数字电路构成,电路复杂、体积大、成本高。采用单片机控制交能信号,不仅可以简化电路结构、降低成本、减小体积,而且,根据主、支干道车流量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通过拨盘开关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主、支干道通车时间的设定。有一条主干道和一条次干道的城市交叉路口,每边(共4边)都设置红、绿、黄色信号灯,红灯亮表示禁止通行;绿灯亮表示可以通过;在绿灯亮转变为红灯亮之前,先要求黄灯亮几秒钟,以便让交叉路口停车线以外的车辆停止运行,而交叉路口停车线以内的车辆快速通过交叉路口。每一边的红、绿、黄色信号灯亮的顺序是红→绿→黄→红→绿→黄……。主干道红灯亮时,对应次干道的绿灯亮、黄灯亮;主干道绿灯亮、黄灯亮时,对应次干道的红灯亮。这样就要求主干道红灯亮的时间,应等于次干道绿灯亮与黄灯亮的时间之和;同理,次干道红灯亮的时间,应等于主干道绿灯亮与黄灯亮的时间之和。有的时候,红、绿、黄色信号灯亮的时间,要求采用倒计时的方式,用十进制数字显示出来。 1.1.2 具体设计要求
系统分三种工作模式:为交通控制一般时段、高峰时段、其它时段规律,并且通过三个按钮―一般‖、― 高峰‖、―其它‖可相互转化。
一般模式:
直行时间显示数码管显示50。此时南北段直行通行(绿灯)、东西段禁止(红灯)30s,南北段人行道通行(绿灯),东西段人行道禁止(红灯),同时南北段和东西段方向的数码管分别从30s和50s开始倒计时,至最后3s时南北段绿灯变成黄灯闪烁;此后南北段左拐(左拐灯亮)通行、东西段禁止(红灯)20s,南北段、东西段人行道都禁止(红灯),同时南北段和东西段方向的数码管都从20s开始倒计时,至最后3s时南北段左拐灯变成黄灯闪烁;再后东西段直行通行(绿灯)、南北段禁止(红灯)30s,东西段人行道通行(绿灯),南北段人行道禁止(红灯),同时东西段和南北段方向的数码管分别从30s和50s开始倒计时,至最后3s时东西段绿灯变成黄灯闪烁;最后东西段左拐(左拐灯亮)通行、南北段禁止(红灯)20s,东西段、南北段人行道都禁止(红灯),同时东西段和南
2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
北段方向的数码管都从20s开始倒计时,至最后3s时东西段左拐灯变成黄灯闪烁。
高峰模式:
高峰指示灯亮,南北段、东西段的通行时间改为65s,其中左拐的时间为20s,其它与一般模式类似。
其他模式:
其它模式黄灯亮,南北段、东西段的通行时间改为40s,其中左拐的时间为15s,其它与一般模式类似。
3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
第二章 单片机系统简介
2.1 单片机发展简史
单片机是指一个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完整计算机系统。尽管他的大部分功能集成在一块小芯片上,但是它具有一个完整计算机所需要的大部分部件:CPU、内存、内部和外部总线系统,目前大部分还会具有外存。同时集成诸如通讯接口、定时器、实时时钟等外围设备。而现在最强大的单片机系统甚至可以将声音、图像、网络、复杂的输入输出系统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单片机作为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分支,应用面很广,发展很快。自单片机诞生至今,已发展为上百种系列的近千个机种。 单片机发展简史 如果将8位单片机的推出作为起点,那么单片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第一阶段(1976-1978):单片机的控索阶段。以Intel公司的MCS – 48为代表。MCS – 48的推出是在工控领域的控索,参与这一控索的公司还有Motorola 、Zilog等,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SCM的诞生年代,―单机片‖一词即由此而来。
第二阶段(1978-1982)单片机的完善阶段。Intel公司在MCS – 48 基础上推出了完善的、典型的单片机系列MCS –51。它在以下几个方面奠定了典型的通用总线型单片机体系结构。 ①完善的外部总线。MCS-51设置了经典的8位单片机的总线结构,包括8位数据总线、16位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及具有很多通信功能的串行通信接口。 ②CPU外围功能单元的集中管理模式。 ③体现工控特性的位地址空间及位操作方式。 ④指令系统趋于丰富和完善,并且增加了许多突出控制功能的指令。
第三阶段(1982-1990):8位单片机的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的推出阶段,也是单片机向微控制器发展的阶段。Intel公司推出的MCS – 96系列单片机,将一些用于测控系统的模数转换器、程序运行监视器、脉宽调制器等纳入片中,体现了单片机的微控制器特征。随着MCS – 51系列的广范应用,许多电气厂商竞相使用80C51为内核,将许多测控系统中使用的电路技术、接口技术、多通道 A/D转换部件、可靠性技术等应用到单片机中,增强了外围电路功能,强化了智能控制的特征。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