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桑迪亚与张江关于IP+CRO+VC商业模式分析分析报告V2
袇关于桑迪亚与张江集团“IP+CRO+VC”商业模式的
螆调研报告
一、主体公司介绍
薃 桑迪亚
蕿膂桑迪亚医药技术(上海)有限责任公司,由王晓川博士于2004年创立,是一
家提供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的外包服务 (CRO) 公司。目前员工规模约600人,实验室面积15,000平方。业务涵盖:药物发现、化学工艺研究与放大、制剂、PK/PD研究、符合美国cGMP 的API生产,同时对外提供分子诊断服务。
薅该公司2005年获IDG投资,后续投资机构包括:永威投资、日本亚洲投资、
保银。07年与上海联友制药有限公司合并(以手性合成切块、中间体及原料药的合成与放大生产为主),同年与华大天源(以药物高通量筛选为主)结成CRO联盟。
张江集团
艿蚂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国有独资)成立于1992年7月,注册资金10
亿元人民币,主要负责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以营造园区综合配套环境、提升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主要工作内容。截止2012年底,张江集团总资产规模471亿人民币,直接投资企业128家。
肇2009年2月9日,张江集团和桑迪亚公司签约共同建设“张江新药孵化平台”,
推进 IP+CRO+VC(即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服务、风险投资相结合)模式。
二、“IP+CRO+VC”商业模式来源
芄
螂(一)背景
蚀1.生物医药投资风险大
蝿生物医药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很难直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尤其处
于研发早期的项目,因无法准确评价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研发成功的概率,导致投资退出和项目中止。
莇2.金融危机导致投资放缓
袂同时,受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投资商/VC 处于暂停投资的状态,
这给许多园区乃至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研发项目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肁3.自主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膇近年来,外资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等合法的资本运作手段,攫取我国即将
成熟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外流严重,制约了我国创新药的发展,导致创新医药产业链无法形成规模,制药企业处于产业链最下游—仿制药,新药研发受制于人。
肆4.国际化CRO市场准入门槛高
袂要进入全球新药研发外包市场,就必须拿到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的通行
证。目前,中国大陆只有7家实验室通过了CAP认可,知识产权、研发外包服务融合风险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将加速更多的实验室通过CAP认证门槛。
蒂在上述背景下张江集团推出“张江高科技园区新药孵化平台”,平台致力于孵
化出高质量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在四年左右时间内打造一个创新药开发的完整项目链。
(二)平台定位
该平台的定位在于筛选、孵化、和扶持市场前景大、成功率高、有自有知识
罿袅产权的真正一类创新新药项目。平台将面向全球征集优质项目,利用张江园区内外的核心 CRO 资源,通过专家委员会对候选项目进行评定和辅导,在 CRO 平台上开展研发工作;与此同时成立配套资金池,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和 CRO 公司的实验数据进行孵化资金的分期配给,从而达到有效科学地扶持新药研发项目的目的,以打破了国有资本投资医药行业长期偏重于重复硬件建设而不出成果的困局。
(三)结构与流程
羂
袃1.模式结构
莆“张江集团”委托“桑迪亚公司”牵头 CRO 资源向新药孵化平台提供全方位
的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后续逐步成立“专家库”、“资金池”进行独立运作,相互配合,带动新药研发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羈参与各方特点
肂IP
罿新药发明者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简称IPC)——专注于新药的前期
研究和开发,保持其创新性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领先水平,具有核心专利,拥有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和成果,具备核心管理团队,但同时有轻资产和轻团队特点。
肈CRO
蚆CRO公司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灵活性。
膂VC
莀对行业发展趋势,具有深刻洞察力的风险投资者或投资基金,为新药研发提
供资本的动力。
螀2.基本流程:
蒅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持有人或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IPC)把自己研发的新药
推荐到张江新药孵化平台,获平台专家库评审通过之后,可以得到政府引导资金和风险投资(VC)的“输血”。此外,研发企业还可以通过专业研发外包公司(CRO) 的研发人员和实验室设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节3.项目征集范围
? ?
螁推进高质量新药候选药物的发现,重点孵化高质量新药候选药物筛选项目,
有效避免选择那些从完全从基础做起, 高风险的新药研发项目; ? ?
芈重点孵化已经接近临床前阶段、市场潜力大、成功几率高的新药先导体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