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3:54:17

以“文化产业管理”之名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它的核心教学内容并不是产业管理,学生毕业主要也不是从事产业管理工作,“产业管理”是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责。所以这个专业名称的确需要再斟酌。

这里笔者提一个建议:是否可以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为“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理由如下:

第一,有利于避免学术争论给学科建设带来的困扰。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界定不清,核心范畴变来变去,一会是文化产业,一会文化创意产业,一会创意产业,一会内容产业。从理论研究角度上说,这种争论是正常的。但从教学和学科建设角度来说,没有稳定的范畴体系就不正常。用“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名称,就避免了这些争论带来的困扰,保持了核心范畴的稳定统一,有利于学科建设,也就不会产生诸如“伪命题”、“几年后要消失”这类担忧,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类问题的困扰。

其次,有利于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因为“文化经营与管理”不仅包括“管理”,也包含“经营”,经营与管理并重。现在使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名称落脚点在管理。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在专业方向都是侧重于经营的,如文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文化投融资、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化经纪人等,都属于经营范畴。从实际需要来说,企业亟需的也是懂文化、会经营的人才。

最后,有利于学生就业。“文化经营与管理”有别于“文化产业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地方,是它多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非文化企业中文化经营管理这一块。如,社区文化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组织文化管理等、跨国文化管理等。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在传统的文化企业就业,还可以在非文化企业就业,这将使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目前非文化企业急需大量文化建设和宣传方面的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不能作茧自缚,不能把就业目标局限于出版社、报社、电影公司、电视台等几个传统的文化领域。而是抓住“文化”这个本质内容,以一个文化建设者的身份进入各行各业的就业市场。这个市场要比几个文化企业的容量大得多。

三、对文化产业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与研究也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尽管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需要我们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当务之急需要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同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群策群力,解决问题,推动专业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没有成熟的理论就没有成熟的专业教育。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首先需要统一对产业属性的认识。文化产业不是出版产业,不是影视产业,不是演出产业,不是新媒体产业,它是由上述十几个行业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产业群。每个行业又是由它的上中下游产业组成。这种产业属性决定文化产业理论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即综合性、交叉性、战略性、宏观性、一定的抽象性。文化产业要以具体行业研究为基础,但对各具体行业研究不能替代文化运行规律的总体思考、总体研究。当前要重视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律、发展趋势、产业融合、产业政策等综合性、宏观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文化产业理论的出路所在。否则,这个学术范畴的生命力就不会很强。

2、完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庞杂,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很正常的。文化产业本来就是一个由十几个行业组成的庞杂产业群。它与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的相对单纯不同,正是这种产业属性,决定了它的培养目标是多元的,不可能是单一的。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允许在培养方向上各院校有自己的特点和探索,允许学校根据本地的实际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培养方向,这样做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繁荣和发展。但不管专业方向是什么,归宿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它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经营与管理能力。

3、优先搞好教材建设。教材建设的落后笔者深有感触,笔者上过《文化产业概论》和《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发现选择教材面临难题。《概论》这门课无疑非常重要,它是专业训练的准备和基础。概论类的教材如何编写,如何使教材既有知识性、理论性,又要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可读性,适宜于十八九岁的大学生阅读,的确是一门大学问。总论要写些什么,分论又要写些什么,如何处理概论教材与其他各门具体专业课的关系,都需要费思量。再如《文化产业政

策与法规》,要处理好“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的关系。如果仅仅写成产业政策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把“文化政策”内容涵盖进去,因为我国的文化政策是我国一切文化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学生学习文化产业政策首先必须全面、准确把握我党的文化政策内容。遗憾的是许多论著忽视了这一点。就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而言,对各行业政策具体介绍是必要的,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概括,具有规律性的阐述。笔者以为,为了促进文化产业专业教材建设,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既有理论造诣、又从事过实际教学的专家团队编著教材,最终形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相对稳定的教材体系,这是专业建设根本性之计。

4、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从团队专业结构来说,教师的专业背景必须是既有文化艺术方面的,又有经济学方面的,又有管理学方面的,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形成合理的学术支撑体系。从团队能力结构来说,既有科研型教师,也有教学型的教师,也有实践性的教师,合理搭配。如果有双师型的教师当然更好,没有双师型的教师也没有关系,可以在干中学、学中干。学术有专攻,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有限的。笔者并不认为一个团队只有经济类的人才就好。可以这样说,只有经济类的教师,肯定搞不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育。但目前一个专业教研室大部分教师都是文史哲出身显然不合理,必须有步骤、有针对性地优化结构。

5、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实践性、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鲜明的特点,各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和实践。作为教师,一个基本功就是研究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然后针对这些要求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是你去适应市场,而不是先设置课程,然后让市场适应你。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虽然一些学校也重视社会实践,但目标不明确,要求不具体,结果流于形式,达不到目的。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渠道应该是多样的,既有社会实践基地,也有学生自己的途径,最好还需要学生自己的工作室或者公司,这样学生实践就有固定的、便捷的、经常化的渠道。要加大实践课的分量,切实提高实践课的质量。专业院系在这方面要求先期投入。

6、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要明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竞争优势。从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看,大都是文化产业领域的非核心业务。在核心业务方面(如创作、制作、编辑等),有专业院系承担,如电影学院、新闻学院、传媒学院等,它们虽然没有冠之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之名,但它们做的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事,而且做的时间更长,培养模式更成熟。在核心业务领域,他们是专业出身,我们是非专业出身,因此难以与他们竞争。那么,我们的竞争优势到底在哪里?笔者以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所有优势都在经营与管理能力方面。丢掉了这个优势,就丢掉了一切。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这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实力,赢得招聘单位的青睐。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以“文化产业管理”之名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它的核心教学内容并不是产业管理,学生毕业主要也不是从事产业管理工作,“产业管理”是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职责。所以这个专业名称的确需要再斟酌。 这里笔者提一个建议:是否可以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为“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理由如下: 第一,有利于避免学术争论给学科建设带来的困扰。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文化产业界定不清,核心范畴变来变去,一会是文化产业,一会文化创意产业,一会创意产业,一会内容产业。从理论研究角度上说,这种争论是正常的。但从教学和学科建设角度来说,没有稳定的范畴体系就不正常。用“文化经营与管理”专业名称,就避免了这些争论带来的困扰,保持了核心范畴的稳定统一,有利于学科建设,也就不会产生诸如“伪命题”、“几年后要消失”这类担忧,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类问题的困扰。 其次,有利于科学设置教学内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