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途径
不断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着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临土争端导致了局部的冲突时起时伏。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要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新的国家安全观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和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等。
大学生不仅要承担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还必须了解国家爱安全法律制度,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大学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必须要遵守国家安全法律,履行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义务。通过宪法教育,使大学生懂得法律是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改变那种把法律仅仅看作一种统治工具的传统法律意识,树立现代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现代国家的公民意识。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的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的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在一定程度上要看社会主义法律思维能否深入人心,而作为一名大学生,要不断地汲取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思维水平。大学生要能够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和讲法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途
5
径主要有: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在当代中国,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总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培养不仅靠教育与宣传,更要依靠大学生对具体法律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起意义深远而巨大,然而,它又是一项迫切艰巨的任务,只有集社会、学校和家庭之合力,才能最终完成这一系统工程,“依法治国”才有望实现。
参考文献:
(1)童爱芬,施延亮,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2)杨胜玲,赵云芬,论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3)徐桂兰,黄身勇,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2) (4)寇晓燕,唐继琼,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2008,(10) (5)刘青山,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6) (6)陈海,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之培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4)
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