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试题

文学理论试题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10:59:37

中文考研论坛 http://bbs.zwkaoyan.com(最大的中国语言文学考研交流学习社区)

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文学的时代性是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

是指文学对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心理习惯、语言特点的反映。文学的人民性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理想、要求、思想、情绪、愿望、利益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总是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思想、情绪、要求、理想、愿望。 16、简析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2)作家与作品。作家对于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结,不少人都把作家创作的作品比喻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说明了作家对于作品而言的重要意义。但作品的创作本身却同样对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家笔下的人物、情节往往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图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向前发展,有时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惊讶。同时,既成的作品也决定作家往后的创造风格及作家的声誉和影响。(3)作品与读者。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文学作品将社会生活予以集中的反映,读者阅读作品时随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转换变迁而或喜或悲,或昂扬愤激,或开怀欢笑,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可能获得知识的丰富、人生的启迪、哲理的感悟等等收获,这同样也是文学价值的体现。但读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读者的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还原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正由于读者创造性的介入,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摆脱在言语中的潜在状态,获得丰满鲜活的类似视觉的感受,文学文本所有的包括可能性的内蕴才得以实现,文学活动的全部功能与价值才得以最终地昭现。(4)读者与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可以对读者既有的审美习惯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促使读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其主要的原因。 17、文学在哪些方面表现为艺术?

答:(1)文学作为艺术,是无功利的;(2)文学作为艺术,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统一的过程;(3)文学作为艺术,是情感的。

18、简述在文学活动中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

答:文学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始终不离形象,在形象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就创作活动而言,是一个由具象到意象并形成形象最终凝结为语象的思维过程。在创作过程的初始阶段出现在作家脑海中的“形象”只是一种生活具象或者表象,它们更多的来自现实世界,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具象(物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作家在具象中渗透着自己对于生活的情感、意味,“立意于象”,形成“意象”,进而塑造成鲜活可感主客交融的“形象”,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语言符号的表现,成为固定的文学文本,形象最终呈现为语象。也即具象——意象——形象——语象的过程。文学的接受活动在从“象”的流变角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学创作活动的一个可逆过程,但又并非完全重合。读者首先面对的是文学文本的语言符号进而在脑海中获得类似“具象”但实质已经是“形象”的印记,并最终在理性思维的参与之下,得到作家“所立之意”,或者是读者“所得之意”。当然,这里的所谓过程的前后仅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逻辑假设的,在具体的阅读和创作中很难将这几个阶段清晰的予以区分。 19、文学语言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的特征。文学语言不是以概念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及表达情感,而是倾向于塑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染读者。

从语义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具有话语含蕴的特征。所谓含蕴就是指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语言不追求科学的准确性和单一性,而是要追求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这一方面缘于人类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有限性的表现,古人所说“言不尽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来得。这种“言不尽意”的情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文学自身的魅力。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文学观念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答:在西方和中国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多种文学观念,试图从各方面概括文学的本质。西方有模仿说、表现说、文本

- 13

-

本体说和体验说。中国古代也有如观物取象、诗言志、诗缘情、教化说和滋味说等等观念。20世纪以来的学术界也从跨学科和综合的角度来定义文学。但是,此类努力均得不到普遍的承认。

从艾布拉姆斯所列举的文学四要素的角度看,历史上的文学观念,一方面仅仅强调文学活动中的某个要素或某几个要素,不能全面地展示整个文学活动的全部要素的作用的体现;另一方面,各种文学观念都不能很好地囊括各种文学活动样式和模式,而且,各种观念之间往往相互抵牾,无法融合。

统而观之,在文学观念的建构中,存在着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思路。本质主义者认为文学是独立的,文学拒绝其它学科的介入,文学理论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寻找文学普遍性的规律;而历史主义者认为,文学理论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文学并没有终极的本质,文学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

我们认为给文学下以一个静止的形而上的定义是难于说服人的,前代文学观念之所以未能达到全面把握文学的目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们都将文学视作一个静止的形而上客体予以把握,缺少一种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一方面不能丢失文学的本质,另一方面有要以一种发展和开放的眼光。将文学观念视作一个开放的体系,视作一个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体系之后,显然,用“文学是??”的语言,给文学下一个清晰定义的做法显然是困难的。我们试图以集合概念的方式,表述文学观念。

首先,文学是“人学”。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现象,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承载和表达着人类独有的情感、生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文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文学活动是表现人、为了人的。其次,与上个命题相对应,文学是一种文化。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文学乃是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再次,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是整个文学活动中四个最基本的要素,除此之外,文学作为活动,还有出版、发行、传播等环节,它们同样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审视文学活动的眼光、文学价值的实现等等。就文学四要素而言,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文学活动中两个主体——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客观物质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没有作者就没有作品,作者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是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作者与读者进行潜在精神沟通的桥梁;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作品的人,作者在作品中试图表现的意图、文本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读者阅读才能完成,才能最终得以实现。第四,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这里实际上包含着“文学是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两个命题,文学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是主要的意义就是它的审美价值,文学作为艺术是毫无疑问的,文学区别于其它艺术活动就在于它的媒介的特殊性,研究文学脱离对于语言问题的关注,显然是不行的。

以上的四个命题“文学是人学”是对文学的本质论的界定,“文学是文化”是第一个命题的必然推论,“文学是活动”则着重从文学的存在角度来审视其特征,文学是语言艺术是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人学的把握,这四个命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文学如何表现为人学?

答:“文学是人学”命题是把握文学观念的首要问题:文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文学本身就源于人的需要,在文学中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程度,以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文学本身又成为人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文学产生于人的需要,关于这一点,历代文论多有论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太史公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唐代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乐也者,郁于中而泻于外者也。”都指出文学(艺术)的产生与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情感抒泄的重要关联。亚里士多德把文学的起源归结为人类“模仿”的本能,同样是从主体心理需求角度来寻求文学产生的依据。

第二,文学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就文学的表现对象和表现内容而言,从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作品来看,描写人类生活、表现人的生命本真是文学一以贯之的核心内容。就是那些看起来似乎与人类生活毫无关联的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是对于人的表现。就文学与表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关系而言,文学是以独特的形象化的手法揭示着作家对于人类、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的开掘与探询。托尔斯泰对于人的“心灵辩证法”的揭示,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都是突出的例证。

第三,文学参与着历史的建构。一部文学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人的历史。文学作为历史的一个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文学中得到了相当的反映。《荷马史诗》之于古希腊、杜诗之于中国唐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于法国资本主义形成-上升时期、《红楼梦》之于中国清代历史都无愧于史笔,鲁迅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然,说文学是历史并不是说文学是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记载,而是说历史事实在文学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文学作为人的历史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学作为人的心灵史的存在价值。

中文考研论坛 http://bbs.zwkaoyan.com(最大的中国语言文学考研交流学习社区)

3、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答:人类生活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于文学本质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说人类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规定着人类活动审美特性,同样规定了文学审美价值的存在与特征。人的生活活动自由自觉的特征即指出人类的生活活动既有合规律性的一面,又有合目的性的一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自由的活动。

所谓合规律性就是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表面上看,人和动物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都有合规律性,这点人和动物似乎是相同的,但实质上,“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人类本质中自由精神的存在使人的生活活动超越了自然存在范畴,一跃而成为人的类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充实的活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正是在不断的人类劳动实践活动中,人类才拥有了属人的“美的感觉”、“形式的感觉”,“由于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等掌握、熟悉、运用,使外界的合规律性和主观的和目的性达到统一,从而才产生了最早的美的形式和审美感受。”人类审美感受的出现使得人类开始摆脱对于外在世界的纯实用功利性的眼光,而建立起一种诗意的情感的关系,就有了作为人对客观事物诗意情感的评价的文学艺术的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不仅仅是充实和提升人的类本质力量,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文学活动则是人的更高的本质力量:审美创造力的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是指在人类的生活活动中,人类的本质力量也即人之为人的根本的特征得以展现和确认的过程。在人的生活活动中,一方面自然成为人所观照、改造的自然,人类将自己的“内在尺度”施加于自然对象之上,使得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化的对象。另一方面,人类也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着自己的本质力量,并且在人化的自然对象中见出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样,人本身实质成为了自己所观照的对象,也即人的对象化。

文学活动也是人的本质量力量的确证的过程,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时,在直观层次上是对于作为客体的自然、社会生活做出审视,但这种审视的本质却是通过观照对象来实现对于自我的观照。 4、怎样理解文学四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活动?

答: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共同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欣赏者,这样,文学本身并非一个拥有物质尸体的客观实存,而是一个包括创作、作品和接受的动态流程的现实过程。

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2)作家与作品。作家对于作品的作用不言而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凝结,不少人都把作家创作的作品比喻为作家的孩子,就充分说明了作家对于作品而言的重要意义。但作品的创作本身却同样对于作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作家笔下的人物、情节往往脱离作家的主观意图而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向前发展,有时甚至使作家本人也感到惊讶。同时,既成的作品也决定作家往后的创造风格及作家的声誉和影响。(3)作品与读者。作品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文学作品将社会生活予以集中的反映,读者阅读作品时随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情节的跌宕起伏,场景的转换变迁而或喜或悲,或昂扬愤激,或开怀欢笑,这也正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还可能获得知识的丰富、人生的启迪、哲理的感悟等等收获,这同样也是文学价值的体现。但读者对于作品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读者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目的所在,读者的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的完成。尤为重要的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吸收、还原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也正由于读者创造性的介入,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文学形象才得以摆脱在言语中的潜在状态,获得丰满鲜活的类似视觉的感受,文学文本所有的包括可能性的内蕴才得以实现,文学活动的全部功能与价值才得以最终地昭现。(4)读者与世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接受可以对读者既有的审美习惯乃至于人生观、世界观都发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促使读者以一种新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世界,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实质上,读者从文学中所获得的意义也绝非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获得实践地改造世界的动力,而是更多表现为获得一种新的观念,在这种新的观念指引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反过来,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同样巨大,读者之所以会从同一部作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世界对于读者的影响是其主要的原因。

综上所述,文学四要素对于文学活动而言缺一不可,任何一次具体的文学活动都是由创作主体——作家在观察世界,积累、选择素材的基础之上,融合着自己对于生命本真和社会本质的体认进行创作而后形成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形成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结,他必须为一定的读者所阅读,文本内蕴的价值、意义才能得以实现,文学文本是拥有着一定的外在物化形态的,可以纳入整个社会的流通体系,这提供了文学文本被读者所接受的可能性;最后,一定的读者在

- 15

-

特定的文化语境当中面对特定的文本进行着创造性地接受,使文学活动的存在价值最终得以实现。可见文学的价值生成、实现本身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对文学本质的探究也应该同时也只能深入到文学的这一动态流程中方可实现全面、准确的把握。

5、文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艺术特质?

答:艺术是具体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的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把文学艺术和包括哲学、科学、历史、宗教等其它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做了第一个区分。“审美”顾名思义也即对于“美”的观照与审视,审美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一种超越性,也即超越外在事物本身而达到对于生命、精神本身直接地感悟。与这种超越性相对应,审美活动具有无功利性、情感性、形象性的特征。

首先,作为艺术,文学是无功利的。无功利,即,文学不以一种实用的,科学的和经济的方式来反映世界,文学总是与世界保持着一种恰当的距离,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对世界进行观照,超越个人自身的利益,超越世俗的关系,发现世界美的因素。正是这种无功利性使文学对世界保持一种独立性,对世界进行观察、发现、审视。

其次,作为艺术,文学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统一的过程。所谓感性思维也称形象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性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以这一特征,文学使自身与其他抽象的理论学科分离开来,有了自身的独特性。

再次,作为艺术,文学具有情特质。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审美对象发生了情感的关系,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从内容上看具有现实的事物和人物,但是,文学并不是象科学那样追求外在的准确性和生活的真实性,而是要能体现事物和人物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方式上看,文学运用形象思维,正是因为形象与情感之间保留着密切的关系,文学也是通过形象从情感上打动和感染人们的。

总而言之,作为以艺术为本质特征的文学是审美的,是以无功利的观照活动获得主客观浑融一体的艺术形象,并对对象的做出情感评价的超越性活动。 6、如何理解文学的语言性?

答:作为艺术的文学与音乐、美术、雕塑等其它艺术样式的一个显见的区别就在于文学是以语言为其媒介的。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自身的特征使得文学在艺术领域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1)从语言表述角度来看,文学的语言具有形象的特征。文学语言不是以概念的方式来描述事物及表达情感,而是倾向于塑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染读者。

从语义角度来看,文学语言具有话语含蕴的特征。所谓含蕴就是指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文学语言不追求科学的准确性和单一性,而是要追求语言的多义性和丰富性。这一方面缘于人类情感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是语言自身的有限性的表现,古人所说“言不尽意”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来得。这种“言不尽意”的情况,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加了文学自身的魅力。

此外,对文学语言的特性,还需要关注的就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概念。所谓陌生化就是在文学创作中要尽量避免“自动化”也即由于经常的使用而失去新鲜感的语言,而应当有意偏离日常语言、自动化语言的语言规范,同它们拉开一定距离的语言表达方式。

(2)文学语言自身的特性赋予了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巨大魅力,语言自身广阔的包容性和文学语言独有的含蕴性使得文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天地自然、宇宙人生,表达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哲理思索和瞬时微妙的情感情绪;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和含蕴性使得文学创作和接受成为真正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在文学活动中人的类本质力量得到展现,从而体味到真正的美的存在。

第二章 文学创作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模仿说”的核心在于认为文学艺术创作乃是艺术家对于自然、社会生活的“模仿”,文学源出于 。 2、在中国,整个古代文论史上一直贯穿着一条“诗缘情”的红线,《 》就有“诗言志”的提法,晋 在《文赋》中进一步规定为“诗缘情以绮靡”,到唐代 有“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之说等。显然,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的心灵的、情感是有相当合理性的,人的情感的表达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指归。

3、20世纪初,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 的无意识理论的出现,对人类意识的理解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文学创作本质的认识上也出现了以 为代表的“无意识的升华”说和他的弟子 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它们共同标志着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4、19世纪 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和学术界,表现在文学创作论上,更加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强调“天才”、“灵感”在创作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搜索更多关于: 文学理论试题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中文考研论坛 http://bbs.zwkaoyan.com(最大的中国语言文学考研交流学习社区) 人民性、阶级性等特征。文学的时代性是指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社会风尚在文学中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是指文学对特定民族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民情、心理习惯、语言特点的反映。文学的人民性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民理想、要求、思想、情绪、愿望、利益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总是表现着一定阶级的思想、情绪、要求、理想、愿望。 16、简析文学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1)世界与作者。所谓“世界”实质就是文学活动中作为创作主体观照的对象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客体。具体的文学创作活动总是一种主客体相互建构的活动过程。就客体方面而言,呈现在作家面前的对象也绝非纯然的“客观存在”,而是已为作家的意向性活动所包容的“客体”。(2)作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