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的第二大河是哪一条

中国的第二大河是哪一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6:23:09

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太行山、吕梁山、秦岭一带是中国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季节暴雨频繁。暴雨形成的洪流,把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区约43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两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层薄而贫瘠,植物难以生长,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更

加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图22可以看出,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干流,含沙量不足1公斤/立方米,水呈清色。洮水和湟水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轻微的边缘地区,含沙量不高,使兰州附近河道的含沙量略有增加。兰州至河口镇一段,黄河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这一带降水量很少,气候干燥,只有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等几条较小的支流汇入,他们来自黄土高原腹地,含沙量虽然

较高,但水量较小,汇入滔滔的黄河干流后,对干流含沙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黄河的中游河段,主要奔腾在山、陕之间,它犹如一把利剑,把黄土高原一劈两半,开出一条深邃的峡谷。峡谷两岸,千沟万壑。黄河在这一段左右逢源,接纳了众多的支流,这些支流都来自黄土高原腹地,每遇暴雨,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就拿较小的支流窟野河为例,流域面积不足9000平方公里,水量仅8亿立方米左右,但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3亿吨之多,比兰州以上河道的全部沙量还多一半,平均每年从1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上刮走15700吨泥沙,等于每年剥去1.5厘米厚的地皮,它对地表的侵蚀能力,真是举世无双。无定河、泾河等支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也高达138和171公斤/立方米,“一石水,六斗泥”之说亦并非虚传。千沟万壑输入黄河的泥沙平均每年约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平铺在水土严重流失的4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上,厚度约为1.5~2.0毫米。因此,如果按10万年计算的

话,黄土高原已经被剥蚀掉的土层即达150多米了。

黄土高原为黄河泥沙提供了物质条件,要把这些巨量的泥沙输送到下游,还必须有强大的动力条件。从河口镇到孟津,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段,地势倾斜,落差很大。河口镇至龙门,行程725公里,河底落差600余米,平均100公里降落近百米。巨大的落差,使黄河成为一条咆哮的巨龙,它不仅有能力把16亿吨泥沙全部带走,还有余力冲刷河床。含沙量很高的水流,“体重”很大,侵蚀能力比清水大得多,特别是洪峰到来时,可把河底泥沙像卷地毯一样地揭起,被揭起的一层可达3米多厚。这种“揭河底”现象只有在

黄河才能看到,也是黄河特有的一种冲刷手段。

由于黄河河床受到强烈的侵蚀作用,使中游河段大部分是崖壁陡立的深切河谷。著名的峡谷和瀑布有天桥峡、壶口瀑布、龙门峡和三门峡等。天桥峡长约20公里,山势如屏,几块巨大的盘石屹立在河心。再过400多公里,抵达壶口断岩。喧腾的河水从10多米高处跌下,形成壶口瀑布,悬挂在断岩上的泥流,确像一把巨大的茶壶正在斟泻着金色的茶水。下行

65公里便到了龙门。龙门又称禹门口,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开凿而成。两岸陡立的断壁,状似门阙,奔驰的巨龙破门而过,直撞华山脚下的潼关。在潼关转向东流,进入了豫西峡谷。在豫西峡谷中,以三门峡最为著名。因河中有鬼、神二岛屹立,把河水分成三股,右边是人门,中间为神门,左边是鬼门,故称三门峡。“三门”之下有一座高出水面20多米的石峰,突立河心,这就是著名的“中流砥柱”。今天,三门峡大坝已经把黄河拦腰斩断,咆哮的河

水,已在大坝前息怒安闲。

(四)华北平原上的过客

华北平原北依燕山,西起太行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南部和长江下游平原相连,面

积约31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平原。

在地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是一片浅海,山东丘陵是海中岛屿。黄河、淮河及从太行山、燕山流出来的一些小河流都注入这个浅海。它们带来的大量泥沙,逐渐沉积而使海底露出水面,成为陆地。在华北平原形成之前,海河并不存在,浅海成陆后才发育了现在的海河,原来发源于太行山和燕山直接入海的一些小河流成了海河的支流。华北平原是黄河、淮河、海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所以又称为黄淮海平原。由于黄河的水量和泥沙最多,因而在营造

华北平原的过程中,它的“功劳”也就最大。

华北平原形成的初期,地势低洼,黄河两岸又无大堤,河水放荡无羁,四处漫流,没有固定的河道。在一个地方流一阵子,地面淤高了再换一个低的地方,巡回行淤,使广大平原不断淤高。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河水四处漫流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定居,人们便筑堤束水,挖渠导流,使黄河在固定的河槽内流动。这样,泥沙只好淤积在河槽之内,使河床不断抬高,河堤也相应不断加高加厚。年复一年,河底高出堤外平地,成为地上“悬河”。高高在上的黄河,一无支流汇入,二无水量补给,三无流域面积。昔日华北平原的“主人”,今日却成了借路而过的“客人”。耸立的黄河大堤也成了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以河堤作为

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

从中游随水而下的16亿吨泥沙中,约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槽之中,12亿吨送入海洋。100多年来,400多亿吨泥沙已经沉积在现在的入海河道之中了。“悬河”越来越“悬”,带来的矛盾也就越大。新中国成立前黄河经常决口改道,固然不是好事,但可以缓解“悬河”越来越“悬”的矛盾。诚然,既不使黄河决口改道,又要解决“悬河”带来的矛盾,其根本途径是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黄河泥沙,使黄水变清。这样,下游河床不仅不再淤积,反而“以清刷黄”,使河槽下切。当然,黄河变清在短期内是很难做到的。“悬河”

越来越“悬”的矛盾如何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含沙量很高的浑水进入黄河下游以后,因河底比降很小,浑水比重较大,而且与河槽之间的粘性也较大,所以在局部河段,浑水可能停止流动。但由于上游不断有浑水流下来,水量堆积,水面比降加大,使暂时停止流动的浑水又开始流动。流动一段时间后,水位降低,比降变平,流动再次停止。这种停滞—流动—停滞的运动规律,称为浆河现象,是高含沙水流条件下的剧烈淤积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黄河下游经常发生,也是黄河特有的一种淤积方式。这种浆河现象,可以造成下游河段异常的涨水、落水过程,若与真正的洪水过程叠加,则加大

了下游洪水的威胁。

黄河强烈的沉积作用,形成了辽阔的三角洲。如果把1855年之前的三角洲叫做古三角洲,顶点在郑州附近,那么1855年以后所形成的就是现代三角洲。现代三角洲以利津为顶点,向西北、东南撒开,面积约5450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每年输入渤海的12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在海滨地带,因此现代三角洲外延速度十分惊人。河口附近的海岸线平均每年推向海洋1.4公里,造陆50.7平方公里,入海口处的“尖嘴”平均每年外伸3公里左右,最快时可达七八公里。土地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而且越来越宝贵。黄河这条天然的传送运输带,每年把那么多的泥沙搬运入海,填海造地,创造了巨量的土地资源,而且还在继续。由此可见,

黄河的泥沙是一项宝贵的资源。

奔腾的黄河水,以渤海作为最后的归宿。渤海是中国的内海,由于海底地形和海岸的影响,渤海内的潮汐现象比外海弱得多。再加上黄河是“地上河”,河道宽浅,位置较高,潮汐对黄河的影响远不及长江口大,属于弱潮河口,感潮河段不足30公里。黄河入海流量虽然较小,但居高临下,颇有气势。滚滚浊流倾入渤海时,涛声大作,轰轰作响。由于河水比海水轻,黄水在海面上慢慢扩散开来,洪水季节黄水之舌可以伸入海区几十公里,清浊不混,好

似黄河的延续。

(五)多灾多难的历史

黄河曾以“害河”、“中国之患”闻名于世界。在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反动统治的漫长岁月里,黄河的水利得不到开发,水患得不到治理,洪水、干旱、冰凌、风沙、盐碱、内涝六大灾害,

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斑斑血泪,黄河也成了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在六大灾害中,洪灾尤为严重。据历史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到新中国成立前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因洪水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平均3年2次,下游改道26次,其中较大而长时期的改道有9次,曾有7个入海口,涉及范围北至津沽,南达淮河,约25万平方公里,淮河和海河也成了黄河的受害者。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江河横溢,人为鱼鳖”的凄惨景象。例如1933年黄河发大水,下游决口漫堤72处,使河北、山东、河南三省67个县受灾面积

达12000平方公里,364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18000多人被夺去了生命。

黄河洪水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呢?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前者是自然原因,后者是社会原因。黄河中游分布着面积广大、耐冲性很差的黄土高原,赋予黄河极高的含沙量,使下游成为“地上河”,这是黄河决口泛滥的自然原因之一。黄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暴雨,而冬季降水很少,使黄河的径流量变幅特别大。例如花园口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2300立方米/秒,最小枯水流量为零。而长江大通站最大最小流量之比仅17倍。黄河径流量变化大,是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第二个自然原因。与长江相比,黄河中下游没有一个湖泊,缺少湖泊的调节作用,这也是黄河“先天不足”的一个方面。

黄河“先天不足”固然是很大的缺欠,但“后天失调”更使它“病势”加重。4000多年前,黄土高原还是林茂草丰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不少朝代和军阀在黄河中下游建都,为了营造豪华的宫殿楼阁,大量砍伐树木,破坏植被。黄河中下游也是古代战场,频繁的战争,也破坏了山林。此外,封建地主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农民,地主霸占河边好地,穷苦农民为生活所逼,只得到山上开垦放牧,即所谓“富占川,穷奔山”,加剧了水土流失。

“以水代兵”更给黄河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早在1194年南宋和金对峙时,金利用黄河决口的滔滔洪水,淹没南宋人民和土地,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持续包围开封城100多天,城内巡抚高明衡与城外巡按御史严云勾结,扒开黄河大堤,妄图水淹闯王军。当时正逢连日大雨,汹涌的洪水直冲开封城,全城37.8万多人,被淹死34万,造成全城覆没的大悲剧。更令人发指的还是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徐州,国民党反动派不用武力抵抗日军,相反为了破坏苏北、皖北抗日游击区,蒋介石竟然下令在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使豫、皖、苏等省的44个县市约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了荒

无人烟的“黄泛区”,使1250万人颠沛流离,四处逃荒,89万人葬身鱼腹。

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从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44年的3710年间,有历史记载的旱灾有1070次。仅在清朝统治的268年中,就有201次,几乎年年有旱灾。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黄河流域旱灾的特点。1876~1879年晋、冀、鲁、豫4省连续大旱,死亡1300多万人,“赤地千里,饿殍载道”。黄河流域多旱灾的自然原因是什么呢?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区,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交绥,形成雨带。雨带的推移左右着各地的降水状况。在一年中,雨带推移的基本规律是从南方到北方,再回到南方。南方雨季来临早,北方来临迟,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因此,黄河流域常有春旱发生。如果某些年份北方干冷气团较强,南方暖湿气团较弱,雨带迟迟不能北上,就会使黄河流域的旱情加重,酿成大旱灾。加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抗御干旱的能力更

差,旱情比其它地区更为严重。

凌汛是北方某些河流特有的灾害。黄河凌汛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及山东省境内的干流上。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的第二大河是哪一条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土的特性是颗粒细、孔隙多,含有钙质成分,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坚如岩石,遇水则变成流泥,耐冲性很差。这些特性是黄土高原本身利于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太行山、吕梁山、秦岭一带是中国北方的暴雨中心,夏秋季节暴雨频繁。暴雨形成的洪流,把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严重流失的沟壑区约43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两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层薄而贫瘠,植物难以生长,地面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图22可以看出,奔流在青藏高原上的黄河干流,含沙量不足1公斤/立方米,水呈清色。洮水和湟水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轻微的边缘地区,含沙量不高,使兰州附近河道的含沙量略有增加。兰州至河口镇一段,黄河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这一带降水量很少,气候干燥,只有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等几条较小的支流汇入,他们来自黄土高原腹地,含沙量虽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