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适应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0:56:34

湖南省衡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道教主张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而佛教则宣扬诸行无常、涅槃寂灭,这样两种根本相反的解脱观,自然是会发生冲突的。但佛道两教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却是发生在争夺社会地位上。从南北朝至五代,先后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其中前两次的灭佛运动,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那两次,则又是与道教的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直接有关。唐武宗会昌五年的那次灭佛运动,其中也有道教人士参与劝谏。只有五代后周世宗的废佛运动,未见有道教的掺入。

佛教与儒家的冲突,最直接的是佛教的出世主义、出家制度明显有违于儒家提倡的伦理纲常等礼教。所以两家斗争的焦点,也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的出世出家是否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忠道。在这一斗争中,坚持儒家立场者,激烈抨击佛教的出家制度教人剃须发、不娶妻、不敬养父母等,完全违背了孝道;而出世主义的不理民生、不事王事、不敬王者等,又完全违背了忠道。因而极贬佛教为夷教胡俗,必欲消灭之而后快。站在佛教立场者,为求得在中国的生存,则竭力采取调和态度,辩明其不违中国礼俗之根本。

当时佛教与儒、道的斗争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等问题上。成佛是佛教徒的最高理想,对此问题,当时的中国佛教徒提出了一种“神明成佛”的理论。当时的儒、道学者

则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形神相即”、“形质神用”、“形死神灭”等观点。又,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自己种下的因,自己承受其果报。而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则盛行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的教训。即祖先积善或积不善,由子孙去承受福或祸,而主要不是本人去承受。

在佛教与儒、道发生矛盾冲突的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与儒、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佛教传入之初,为使中国人理解这一外来宗教的思想,借用了大量的儒、道所用的传统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然而,由于佛教传入初期,人们对其了解不深,这种名词、概念的借用,也就给一般人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渗入了佛教之中。

在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下,原印度佛教的许多特性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形式和理论上的自我调整,取得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协调,形成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佛教终于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佛教的影响也不断地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医学、天文等各个方面。至此,佛教文化已成为整个中国文化中可以与儒、道鼎足而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节选自楼宇烈的《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有关佛教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文化,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 B.佛教传来之初,人们并不了解这一外来文化。随着佛经的翻译,人们才开始深入了解佛教教义。

C.东晋时期,外来传教的高僧、本土的僧众日渐增多,还出现了许多饱学大德,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D.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与儒、道教之间的矛盾冲突。 2.下列有关佛教与儒、道之间矛盾冲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因教义上的不同而引起的斗争,也有争夺统治者的崇信,确立其社会的正统地位的斗争。

B.坚持儒家立场者,认为佛教完全违背了孝道、忠道。站在佛教立场者,则运用极端手段竭力辩明其并未违背中国的伦理纲常。

C.在理论方面,佛教与儒、道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神的存灭、因果报应两个问题上。关于神的存灭,其观点是相对的;关于因果报应,其观点是相同的。

D.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产生的儒、道之间有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又达到与儒、道的相互吸收和融合。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借用儒、道所用的名词、概念来比附译释佛教的一些名词、概念,带来了不少的误解。而这种误解,也就使儒、道的思想主动地融合到佛教之中。

B.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它们在形式和理论上自我调整和发展更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宗派。

C.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至隋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融互补的局面。

D.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撇开佛教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丰富,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映,字景阳,唐中书令元超八世孙,后家于蜀。父允中,事孟氏为给事中,归朝,为尚书都官郎中。映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历通判绵、宋、升州,累迁太常丞。太宗召对,为江南转运使,改左正言、直昭文馆,为江、淮、两浙茶盐制置副使。改京东转运使,徙河东,兼河西随军。

映以右谏议大夫知杭州,映临决蜂锐,庭无留事。转运使姚铉檄属州:“当直司毋得辄断徒以上罪。”映即奏:“徒、流、笞、杖,自有科条,苟情状明白,何必系狱,以累和气。请诏天下,凡徒流罪于长吏前对辨,无所异,听遣决之。”朝廷施用其言。与铉既不协,遂发铉纳部内女口及鬻铜器抑取其直,又广市绫罗不输税。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封泰山,为东京留守判官,迁给事中,出知河南府。祀汾阴还,驻跸西京,以映有治状,赐御书嘉奖。

迁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判尚书都省,进枢密直学士、知升州。建言:“州以牛赋民出租,牛死,租不得蠲。”帝览章矍然,曰:“此朝廷岂知邪?”因令诸州条奏,悉蠲之。顷之,纠察在京刑狱,再判都省。仁宗即位,迁礼部,再为集贤院学士、判院事、知曹州,分司南京。卒,赠右仆射,谥文恭。

映好学有文,该览强记,善笔札,章奏尺牍,下笔立成。为治严明,吏不能欺。每五鼓冠带,黎明据案决事,虽寒暑,无一日异也。子耀卿秘阁校理,孙绅直龙图阁。

论曰:自唐末词气浸敝,迄于五季甚矣。先民有言:“政庬土裂,大音不完,必混一而后振。”宋一海内,文治日起。薛映学艺、吏术俱优,而挟忿以挟人之私,君子病之。

(节选自《宋史·薛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抑取其直 直:价值,利益。 .B.租不得蠲 蠲:解除。 .C.善笔札 札:手札。 .D.自唐末词气浸敝 浸:流散。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B.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C.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知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D.真宗遣御史台推勘官储拱劾铉/得实/贬连州文学/映坐尝召人取告铉状/当赎金/帝特贳之/在杭五年/入如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映为名门后裔,先辈后来在蜀中安家,父亲担任给事中,回到朝廷;薛映进士及第后,历任多种官职,累有升迁,死后追赠右仆射,谥“文恭”。

B.薛映在杭州任上因当直司判罪权问题与姚铉不和,发掘出姚铉不少罪证,皇上派御史台官员弹劾姚铉,把姚铉贬到连州。

C.薛映得到皇帝赐御书嘉奖,因为皇帝到泰山祭祀,薛映为皇上留守东京,皇帝到汾阴祭祀,他又到西京迎接,并且有政绩。

D.薛映为官严厉而精明,公务方面下属无法欺瞒,而且他勤于政务,每天五鼓即起,黎明办公,持之以恒,寒暑不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佛教是在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的外来文化。传来之初,人们对它了解甚浅。汉末、三国时期,佛经已渐有翻译。迨至东晋时期,则开始了大规模佛经传译的工作。这时,东来传教的高僧日多,本土的出家僧众也激增,其间有不少的饱学大德,因此,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迅速扩大。 东晋南北朝以来,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随着本土人士对佛教教义的深入了解,佛教这一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由于当时中国本土文化以儒、道为代表的格局已经形成,所以佛教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表现为佛、道与佛、儒之间的矛盾冲突。 佛教与道教的矛盾冲突,有因教义上的不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