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前儿童心理学2
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 学习目标 ]
1.了解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及其作用。
2.理解条件反射与心理发生的关系。
3.熟悉婴儿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
4.掌握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第二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婴儿期(0-3 岁),是个体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人在出生过程中,都要奋力挣扎,才开始自己的人生之路。涉足人世后的第一个月,即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儿童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生理上能否适应新的环境。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就是在这个生理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一、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新生儿时期,是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质变的时期,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根本转变上:
1.生活环境的转变
胎儿时,小生命在母体内过着安全舒适的寄居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通过母体进行;身体接触到温暖的羊水,很少受到外界刺激。 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 下表 )。这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也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胎内环境 恒温 比较安静 黑暗 寄生 胎外环境 变化 声音 光 独立进行生命活动 2.神经系统机能的转变
由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到后天的第一个条件反射的建立,从胎儿期没有心理到出生后心理现象的发生。新生儿在与母体脱离的同时,就开始了与客观现实的直接接触,这为个体心理活动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3.个体软弱性到发展可能性的转变
新生儿一方面是软弱无力的,适应环境能力很差,时时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另一方面,新生儿又是富于无限发展前途的。在出生后 2 — 3 周左右,新生儿就出现了明显的视觉集中和听觉集中 (图 2-1 ) ,这是儿童最早的认知活动。这也表明新生儿具有学习的潜力。
二、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一)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凭借着种种先天遗传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周围环境,它们是不学而能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
1.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3.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他的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小棍。
4.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地靠贴成人。当孩子双手握住棍棒时,大人甚至可以仅仅是拉住棍棒,就能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
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这样, 5 个脚趾形成扇形。
6.迈步反射 : 又称行走反射。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
7.游泳反射。让新生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新生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8.巴布金反射 。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儿童先天带来的本能动作有不同的性质。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例如,抓握反射对于人类祖先需要爬树来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年代,可能有实际作用。
有许多天生带来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如果过了一定年龄还继续出现,反而是婴儿发育不正常的症状。 例如, 6 个月以后的婴儿,不再出现巴宾斯基反射,物体接触脚掌时,代之以脚趾向内弯起,而不是成为扇形。
(二)条件反射与心理的发生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它保证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但无条件反射局限性大,适应性低。新生儿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要应付变化多端的刺激,就必须要产生一种新的生理心理机制——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生活实践中学会的、容易变化的反应形式,它是通过高级神经中枢实现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暂时联系。它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反射,是有机体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必需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对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因为它既是神经系统内所发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又揭示了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使有机体根据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应活动。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在出生后两周左右,新生儿开始出现明显的条件反射。最早出现的条件反射是新生儿对喂奶姿势做出的吸吮反射。
三、新生儿的教养
(一)新生儿的心理活动能力
近年来,心理学家深刻地认识到,新生儿已经具有不可低估的心理能力:他们不仅能看、能听、能记忆,还能区别不同的感觉信息。他们不仅能接受许多信息,还能主动发放信息,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状态。比如,出生几天或十几天的新生儿已能注视眼前的物体,喜欢看颜色鲜艳的东西,喜欢看人的笑脸。爱听温和的说话声和优美的音乐。他们还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自己的愿望,细心的妈妈往往能根据哭声了解其需要。
因此,对新生儿能力的再认识,使我们开始思考新生儿的教养问题。
(二)新生儿教养
对于新生儿,首先要保证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使他在生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要为他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给予适量和合宜的教育训练。不要把新生儿捆得紧紧的,以免束缚他的手脚。也要避免将新生儿放在毫无动静的屋子里。日常的声音,特别是优美动听的音乐、母亲的话语,都可以使
新生儿对外界环境产生兴趣。房间的光线应当柔和,不要让强烈的阳光直接刺激新生儿的眼睛。房间的色彩不能太单调,也不能令人眼花缭乱,对新生儿来说,良好的环境刺激不等于过多的环境刺激。
新生儿在对环境的反射活动中,反复使用各种动作,越来越熟练,而且越来越具有效果。在这个时期,成人应该注意观察新生儿对事物所产生的反应,为促进这些反应而给予适当的刺激。
新生儿具有很大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这些潜力可以提早发掘。
第二节 婴儿生理的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婴儿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进程。
一、身体的发育
婴儿出生后,身体发育非常迅速。从外部指标来看,身高平均每年增长 8 — 10 厘米 ,体重增长速度更可观, 3 岁时达到 13 公斤 左右。
婴儿的骨骼肌肉系统发育得也较快,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在 2 — 3 月时相继形成,肌肉的力量不断增强, 翻身、抬头、坐、爬和站立、行走等顺次出现 (图 2-5 ) 。骨骼的生长和身体运动能力的增强对肌肉、关节等组织的生长和强壮有益。但婴儿的骨化过程并未完成,骨骼易变形,肌肉也容易疲劳。
总之,婴儿身体的各方面在迅速的发展,可以从事一些最基本的活动。但仍然很柔嫩,不宜作过分剧烈的活动。
二、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
1.脑重和头围
婴儿大脑的发育十分迅速,这主要表现在脑重和头围的变化上。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就开始发育,到出生时其重量已达 350-400 克 ,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婴儿在 3 岁时,脑重达到 1000-1150 克 ,已接近于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到 15 岁时基本与成人相同。婴儿脑重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婴儿期女孩脑的发展要比男孩快,而 3 岁后男孩脑的发展则明显加快。
头围是大脑生长和颅骨大小的主要测量指标,婴儿头围在第一年里增长最快。 2 岁时达到了 48-49 厘米 。大量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前后头围的增长与其体重的增长成正比,也就是说,婴儿体重大,则头围大;体重小,头围也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