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 图文
传播学定义
一个定义: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两个要素:信息是传播行为的内容,流动是传播行为的方式 三个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实践和技术的发展,技术决定论和媒介中心主义是错误观点,需考虑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被接受的过程受制于其所属社会的政策,组织方式和意识形态)
2.人类的传播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广告,公关,等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上看是传播与社会,微观上看是传播的内部过程,传播产业和传媒机构。)
信息的基本定义
1.信息:信息是用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内储和外化。
2.冗余信息:噪音越多,冗余信息越多,平均信息量越低。 3.控制论:反馈和前馈
4.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分别称为能指和所指,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
5.符码:是依据一套通行的规则,将符号组织起来用以表达意义的系统,由符号和组织符号的规则构成。
四大基本传播类型
按传播中所运用的符号划分:言语传播(言语交流),非言语传播(非言语交流)
大众传播: 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地发出信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组织传播:
组织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包括专门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和等级制。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互相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人际传播:
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利用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活动。
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信息交流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信息传播的主体和接受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我国传播学的发展(本土化、主体性、霸权主义)
中国传播研究的问题意识 中国问题(中国的主体性) 学术自主性VS西方学术霸权 学术去殖民化 学术去西方化
开放式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
美国主流传播研究的奠基者
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 1908-1987美国人/ 传播学家 贡献:)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被誉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政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许多其他学科的专家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 ?1920-1977美国人/政治学家
?领域:政治传播研究、战争宣传分析
?贡献: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
传播的社会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倡导并实践内容分析法。 ?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传》
?1948《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库尔特·卢因(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波兰人/心理学家
?领域:群体动力学、把关人研究、小群体传播
?贡献:把关人研究、小群体传播。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解决社会冲突》等。
【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他们被称为把关人。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们负责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所谓把关人就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
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 ?1890-1947奥地利人/社会学家
?领域:社会心理学研究、传播学研究
?贡献:开创效果研究、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组织结构的创建 ?1944 《人民的选择》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 ?1912-1961美国人/心理学家 ?领域:态度与说服
?贡献:霍夫兰对传播与说服、说服能力与说服方法的研究,为传播学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通过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他的代表作有《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的研究丛书》等。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传播)
法兰克福学派得名于一九二三年成立的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主要观点有:
1.对大众传播持批判态度,认为是程式化机械复制式生产,感官是肤浅虚假的流行性需求,单向度同质化的个性,粗俗低级便宜博取人的欢心。
2.他们提出文化工业,认为文化工业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背后,体现的是商人的利益,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核心的文化工业以标准化和虚假个人化的方式,破坏了艺术与文化的自主性,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制造出大量符合社会商业化需要的标准化产品,休闲娱乐麻痹大众,一时满足虚假需求,文化工业实际上是社会统治的帮凶。
社会学三分法
社会学研究范式: 实证主义,诠释,批判
分别对应功能主义,互动理论,冲突理论三种不同社会观
结构功能视角:
1.社会每部分的功能是为了维持整个社会体系的生存与运作而每个部分的结构也都维持着社会的稳定
2.体系运作有整合和均衡两个特征,
3.体系内的各部分互相关连个体系内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体系的持续运作体系间相互关联并交互影响
4.主张体系是和谐稳定的不易变迁。
冲突视角:
1.重视冲突动力的社会变迁,是动态的分析, 2.要了解社会行为的本质首先应探讨社会竞争, 3.当代冲突理论受马克思理论的影响,
4.冲突不仅仅存在于社会阶级间还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媒体的属性
大众传播的体制:由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大众传播媒介组织的总体结构以及国家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既大众传播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总称。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