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简介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简介
一、建设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管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缺乏良性互动,社会治理难度越来越大,如底数不清、舆情不明;数据不通、机制不畅;信息不准、决策不准等等;如何有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让政府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信息化平台
建设“一个中心、两个网络、三个系统、四个支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一个中心: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汇集网格化采集信息,收集百姓办事信息,构建全市数据中心。两个网络:延伸政务外网,实现市、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网络全覆盖;对于村(社区)政务外网覆盖确实困难的,可采用互联网、VPN方式接入到平台;在互联网上实现网上办事,服务群众。三个系统:网格化管理“一网清”系统,实现网格内人、房、事、物、情、组织等多要素信息实现动态化更新、处理,做到琐事不出楼道、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处理。居民服务“一站通”系统,实现一站受理、一点办结、全城通办,方便群众办理事
- 1 -
项。综合信息“一户明”系统,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服务热线等多种手段,提供个人、企业、组织所需信息查询、业务办理。四个支撑包括标准规范支撑、安全保障支撑、运行管理支撑和应用服务支撑。 (二)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以公安的人口数据为基础整合民政、计生、人社、教育、司法、城管等各部门信息资源,构建以自然人为主题的共享信息资源库,为各部门提供完整、准确、鲜活的数据支撑。围绕政府对居民生命周期的服务和管理,实现数据共享,促进各部门业务流程再造。 (三)实行网格化管理
整合民政、计生、消防、城管等部门的网格,按照300-500户的原则划分网格,形成全市一张网,合理整合配置网格员队伍。以空间地理数据为基础,应用移动终端和智能语音等技术,对网格内的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跟踪处理。实现对网格员队伍的有效管理、考核。 (四)推行一站式服务
优化工作流程,下沉各职能部门与群众相关的行政审批和办理事项到社区受理,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工协作”,推进政务服务由“分头分管”向“协同治理”转变。建设电子证照库、社会信用库等基础数据库,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
- 2 -
三、建设步骤。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政府各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人民群众等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该项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构建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安、民政、人社、计生、教育、司法行政六个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在部分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及一站通服务试点工作,摸索适合本市的网格员管理机制体制,形成社区综合服务点建设规范,建成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标准体系。第二阶段,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施网格化管理和一站通服务,实现剩余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初步形成全市共享数据中心,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 3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