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的开发教学设计
长 江 的 开 发 教 学 设 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1. 第三节 河 流 和 湖 泊 长江的开发(两课时) 第一部分:课例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析 (一)、课程标准原文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本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课程标准解析
课程标准对《长江的开发》一课具体有三层要求:
首先\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即要求学生能在中国地图上准确的辨认和填写出长江。 其次\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长江的源流概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源流概况就是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水系图,同学们了解到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点,支流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气候区等基本概况;
第三:\本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的要求可以解析为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河流剖面图、长江的航运示意图等图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探究长江巨大的开发价值(即长江为什么被誉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不完全和开发不科学)及导致的后果,并能简单分析这一切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4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矛盾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河流的源流概况知识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但将知识进行连贯或提炼、整合分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此节课学生可能遇到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已初步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但气候具体会对长江产生怎样的一些影响,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他们对事物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抽象的概念、空洞的数据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如:长江巨大的水能和航运能力学生是无法通过数字感受的,这就需要通过图片视觉化,将数据与学生所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并作形象的比较,从而使抽象的、空洞的变成切实的、能感受的。
这些困难对于我校学生显得更加突出。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因为学校、社会、家长都不重视地理学科,认为地理学学科只要能死记硬背就行了。所以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而且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须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能动脑动手,愿意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展开。在第一节--\众多的河湖\中长江作为我国著名的大河,已介绍了它的流域面积、河长、流经省区市、注入海洋等基本内容。本节课将更深入更系统的介绍长江,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内容;另外本节内容为今后八年级下册中学习我国最大的经济带--长江沿江地带,做好了自然环境角度较充分的铺垫。因此可以说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相关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开发中的保护 (2)保护中的开发 (3)开发不科学-- (3)洪灾加剧等 (4)水能宝库 (5)黄金水道
(6)开发不完全--潜力巨大 (7)源流概况
(8)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 (9)长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0)长江巨大的开发价值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确立及依据 学习一条河流,除了对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要探究人类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相互的影响,也就是地理学科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对于本节课的长江而言主要就是她的开发,教学内容中具体表现在长江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可以把它们确定为知识教学重点。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灵魂,也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工具,只有把它用好了才能更好的学习地理,所以读图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中学地理课堂的重点。本节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地图很多,如: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河流剖面图、长江的航运示意图等,所以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确立及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长江为什么会被誉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
首先学习内容综合性强,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既包括自然的因素(气候、河流流量、河道、河网、通航里程等),也包括人文的因素(城市、交通等的影响)。
其次是知识跨度大,学生需要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如:长江流域的气候,这对河流流量和通航等都有影响)和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将来所学的知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到答案。
再次是需要对多幅地图进行分析(如:\长江干流剖面图\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我国的干湿地区图\、\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航运图\、\我国的交通运输图\)综合得出结论。 第四
4、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开发(详见课件) 四、教学安排
基于对课标的分析和知识结构、重难点的考虑,将本教学内容安排为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内容: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巨大的开发价值(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见下页)。 第二课时将从思考长江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入手,老师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给学生直观
的感受,并组织一些活动启发学生去思考。并结合现在人们对长江的认识去判断开发行为是否具有科学性,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治理措施,树立\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科学人地观。
第二部分、教学实施方案(第一课时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长江的源流概况的学习,能在一般中国地图上辨认出长江,指出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找出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列举至少3条长江的主要支流名称;能在中国地形图上识别长江流经的主要地形区,在中国政区图上从上游到下游依次读出长江流经的十一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流域水系图、长江河流剖面图、长江的航运示意图以及有关的数据资料,归纳出长江巨大的开发价值(\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并能简单分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长江源流概况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河流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对长江巨大的价值学习时,结合相关资料尝试对多幅地图进行对比或整合分析,做出判断,并分析原因。
3. 通过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开展,与他人交流思想和观点,提高合作和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激励的方式,学生积极好学的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
2. 通过对长江的学习,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和对浓厚兴趣,将今天的课堂延伸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
二、教学策略 (一)、主要教学方法 演示法、地图法、讨论法 (二)、主要教学方法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演示长江的相关资料,对于形成学生丰富的地理表象具有极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新课引入中对\再说长江\视频的剪辑,并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说词,使学生能迅速进入新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2、地图法在本节课中大量使用,从源流概况的复习巩固,\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形成原因的分析中都用到了大量的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习惯,突出地理学科特点。 3、分析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主要原因,学生四人合作根据老师做的提示,运用已初步掌握的读图方法对多幅地图和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和总结,进行讨论式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行为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播放教师剪辑的长江视频--《母亲的足迹》
观看视频 现场配解说词
学生在精美影像和教师解说词中感受母亲河的伟大,激发对长江的热爱之情。 过 渡
一般对于河流的学习,我们首先是要了解她的源流概况。 巩固学习河流的基本方法、步骤。 新课学习
活动1
1、画出长江的干流
2、找出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3、重要的支流
4、流经的十一个省级行政区
5、流经主要地形区(参考P24图2.4) 同桌合作画图、读图解答。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更注重对新知识的教授。尤其注重将地理知识在地图上的落实。
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逐步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地图的画、读、分析能力。
过渡
学习一条河流,除了对她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 要探究人类在与她相处的过程中相互的影响,也就是地理学 科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本节课就这个问题而言就主要 是探究长江的开发,
巩固学习河流的基本方法、步骤。 长江的开发
水能宝库 活动2
长江在哪些方面值得开发? 畅所欲言
提问,并适时点评和激励
感受长江值得了解的内容很多,学习可延伸到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为课堂延伸打下伏笔。
活动3
利用图片、数据等方式展示长江在奔腾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素有 \水能宝库\的美誉。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和数据形象比较切实感受长江水能资源的丰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