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怎样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高考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中的老大难问题。对于那些感性思维不强、审美体验不足、阅读量不够的学生来讲,阅读理解确实成了他们语文学习的绊脚石。学生们大多认为语文阅读内容漫无边际,出题毫无章法,学习起来毫无规律可循。在心理上首先已处于下风。
其实不然。援引周国平先生的观点,作文如“烹鱼”,都须有味。真是这样,我们做鱼,作料齐备,细煮慢熬,都是为了鱼之有味——“味”是我们做鱼的目的。作文亦是如此:任何一名作者,欣然作文必是心有所发——他必定是要通过此文表达出他的某种目的,告诉读者其某种思想,这个“写作目的”即是文章之“味”。作者为“烹调”此味而运用的各种写作技法即是“作料”。无味之鱼无法入口,无味之文亦无法成立。这个文章的“味”便是中心。
怎样叫做理解文章?就是读懂作者想要传达的“味”——即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便是读懂了,便是合格的读者。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考什么?就是考试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啊!
既然这样,那阅读理解考试的所有题目,或理解,或鉴赏,我相信都是与中心密切相关,只要我们真正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并且严格依据中心去答题,与中心无关的东西坚决不扯,阅读理解做起来也不该是什么难事。
那怎么把这个能力的训练放在平时的阅读里?说到底,还是要多读。但是不是盲目的追求阅读的“量”,而是要精于阅读的“质”。在此,我有几点建议:
首先要选择阅读的材料。《读者》由于其文章特色与高考试题的相似性,多年来已成为学生的首选。它涉及广泛,基本可以覆盖现今高考所涉及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实用文体阅读的内容,应该是一本不错的刊物。(类似的刊物如《青年文摘》、《意林》等都不错)
其次要重阅读方法。选准一篇好的文章,阅读它的时候决不能草草了事。狼吞虎咽决计品不出文章的“味道”,就连文章的内容我想都难以把握。“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起码应该阅读三遍:第一遍快读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结构特点,初步搞明白文章的写作意图;第二遍精读明确文章的中心,并找出文章的重点语句即表现中心的句子,理解它的内涵,并能够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写作技法;第三遍研读赏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所表现的作者思想态度及作者隐藏在背后的“良苦用心”。
然后就要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了。这个是比较重要的一环。我们常说的“积累”并不单指阅读的量要大,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指阅读完了好的东西要有书面的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吧?这个读书心得可以包括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中心的理解,优美语句的积累和写作方法的赏析等。要装订成册,日后便会发现其妙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