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12附加题之文言语段-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
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1.试题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概括的句子。重点要抓住关键句:“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
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再联系上文,不难概括出两方面内容。从语意重点分析,“文章不群,辞采精拔”(文章与一般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是对陶渊明艺术风格的评价;“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是对陶渊明思想情操的评价:此两者按字数要求组合就可以作为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把自己的情趣寄托在酒中。他的文章与一般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无论世道盛衰或政治兴替都安于道义,谁能像他这样呢?我爱好他的文章,不能放下,又想到他的品德,恨不能与他处在同一时代。 八、【2011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 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 处)(6 分)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20.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2分) 答:
21.何谓“春秋笔法”?(2分) 答: 【答案】
19.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
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20.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
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21.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理解和概括。
并注意文意的转折或作者的语气。从文中的“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可以班固的观点是贾谊是自然死亡,从“但”这个词可以看出。从“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的文意,特别是“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和虚词“岂”“乎”的语气中可以概括出欧阳修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分析: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
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来源于据传《春秋》。《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翻译:
贾谊路过长沙作赋一篇临汨罗江凭吊屈原,这篇赋司马迁把它附于屈平列传之后,以昭明贾谊同屈原一样忠君爱国却遭摒弃放逐。但班固不但不讥抨汉文帝疏远贤才,痛惜贾谊不受重用,却说贾谊是命里寿短才去世的。贾谊是因为怀志不遇忧伤抑郁而年纪轻轻地早夭,怎么能说他寿命短呢?班固真是善于写史啊,他用春秋笔法,但褒贬人物却不及春秋的万分之一。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