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12附加题之文言语段-2011-2018年高考语文精编版分项汇编(江苏专版)(Word版含解析)
2011年-2018年高考试题精编版分项汇编之江苏专版
专题12:文言语段
一、【201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书《汤海秋诗集》后
龚自珍
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及宋、元,眉山、涪陵、遗山,当代吴娄东,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益阳汤鹏,海秋其宇,有诗三千余篇,芟而存之二千余篇,评者无虑数十家,最后属龚巩祚作一言,巩祚亦一言而已,曰:完。何以谓之完也?海 秋 心 迹 尽 在 是 所 欲 言 者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卒 不 能 不 言 在 是 所 不 欲 言 而 竟 不 言 于 所 不 言 求 其 言 亦 在 是。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注]①挦撦:摘取。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处)(4分) .4..22.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是 、 。(2分) 23.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4分) 【答案】
21.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在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不言在是/所不欲言而竞不言/于所不育求其言亦在
是。 22.李贺李商隐
23.言为心声,诗如其人;不沿袭他人之言。 【解析】
①
最终没有说的话以及本不说请求其说的话等都在这诗中,也就是说作者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
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诗如其人,人诗合一;理解意思后,再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海秋”“心迹”“是”,然后利用语法关系以及对称的句式进行断句,划线句其实是一个总分句,第一句先总说“海秋心迹尽在是”,后面列举几种情况,一是“所欲言者”,二是“所不欲言而卒不能言”,三是“所不欲言而竟不言”,四是“于所不言求其言”,而且这几个句子都以“在是”收尾,故断起来就极为简单。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点评】准确断句,首先要着眼全篇,整体把握,在粗通文意基础上据上下文定夺如何点断,最忌只
见树木不见森林,读一句断一句;尤其要注意的是,若有一处存疑,则不应乱断,可暂时搁置,继续研读下文,然后据下文理解反推上文文意,在此基础上正确点断。否则会出现连锁反应,一错再错,甚至全军覆没。其次,要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2)找虚词,定句读。如句首虚词“夫、盖、初、唯、至若”等,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虚词“也、焉、耳、与(欤)、耶、乎”等,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3)依据固定句式,定句读。例如常见的判断句式:……者……也;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等;其他常见固定句式:得无……乎、如……何、何以……为等。(4)依据修辞,定句读。看是否有排比、对偶、对称、 反复、 顶真等修辞。 最后,要多读,加强语感培养。良好的语感是学习言语的关键。每天早读课,让学生用心诵读《考试说明》中的古文背诵篇目及其他重要篇目,巩固记诵效果,积累文言词语,更在反复阅读中培养了良好的文言语感,一举三得。古今中外,不论何种语言的学习,只要形成了良好的语感,纵使不太熟悉语法,也能很好地分清句读。
2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昌谷、玉溪的本名分别”,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首先借助语境确定范围,如文中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这说明“昌谷”“玉溪”应是唐代的大家,而且以写诗著称;其中“玉溪”难度不大,在课内学习《锦瑟》一诗以及《唐诗宋词》的时候,应对该诗人有所了解,“玉溪”是指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昌谷”较难,是指李贺,李贺,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试题点评】应对方法:收集、整理必修、选修课本中(包括注解、附录)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适度
向外拓展,整理记录一些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如:重要学者文人的名、字、号、代表作品,文学、文化流派……这些有时都是解题的钥匙。2010年考题: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分别指哪四类?《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014年考《列女传》出自那本著作?2015年考《世说新语》的作者是谁?考查的都是文学、文化常识,且范围很广。
想感情,诗人的全部心灵与人格都真实无饰地表现于诗中,从而达到言为心声,诗如其人,这是第一
个特点;如语段最后说“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以为已言,任举一篇,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汤鹏不肯摘取别人的话来为己用,从他的诗集中任取一篇,别人都能知道是他的诗作,这说明他不沿袭他人的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应对方法如下:多读,多翻译,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第三题主要是考查
学生理解文本概括信息的能力。如2017年“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2016年是“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2015年是“根据材料,概括《今世说》的特点”,今年是“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话概括汤鹏诗作的特点”,考查的方向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立足文本圈出相关的信息,然后进行概括。 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2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_▲___。(2分) 2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答案】
2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2.苏洵、苏轼
2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
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中,也可以依据句子的结构断句,比如“废其文”“所谓流俗”。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题干问的是“文中的老苏、大苏”所指何人。
从文中来看,所写是宋朝的内容,宋朝以“苏”为姓,且至今有名的是苏门三父子,“老”可见应是父亲苏洵;“大”可见应是哥哥苏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
目,需要分析文章所写是哪个朝代的内容,为何称之为“老苏”“大苏”等,最后再做出判断填写。 2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这是考查学生压缩概括
的能力。“不同时期”,说明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时期、时间的词语,比如“宋政和间”“靖康之祸”,然后再找出这两个时期对于《临川集》的介绍,比如“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这是说政和间,《临川集》备受重视,被列于“官书”之列;“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这是说靖康后,《临川集》不如欧阳修集、曾巩集、苏洵集、苏轼集盛行。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是用自己的话概括还是摘抄原文,是概括现
象还是概括观点。比如本题中“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这属于概括现象题,且“不同时期”,这是一个暗示,即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出有关时间、国号、年号等表示一个阶段的词语,再找出这个阶段对于《临川集》的介绍,最后进行概括即可。本题中,只要找出“政和间”“靖康之祸”即可找出内容,最后概括即可。
三、【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 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冶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21.用斜线“ / 冶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 分) 22.除陈寿外,“前四史冶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 、 。(3分) 2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答案】
21.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鉥心//亦何所发明? 22.司马迁、班固、范晔
23.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
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虽”“亦”这两个特殊的虚词以及“穷老尽气”和“刿目鉥心”这组并列的成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