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知识组织的十大原则
从被描述对象的主题来组织和揭示文献单元、知识单元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线性的有序化结构。它们对知识进行组织的方式和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知识的有序化,实现了知识组织的目标。其他知识组织方法,如语义网络、自动分类技术等,也都是为了实现知识的有序化。总之,有序性是知识组织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原则。
6 知识组织的多维性原则
知识组织的多维性是指知识组织应从多个维度来进行,对于同一个知识可能通过不同的学科来进行组织,也可能通过同一学科内不同的理论观或范式来组织。
首先,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能涉及多个学科,不同的学科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实现对事物的描述。比如,对药物的描述涉及药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虽然它们对药物进行描述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药物进行了描述。再如,《中图法》中对茶的描述,也是分别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的,表现为茶的商品学、茶的种植、茶的焙制加工等等[15]。
为此,就需要我们从多个领域对相同的对象进行描述和分类,从而为社会分工中的特定目的提供服务。因此,分类标准普遍具有领域的特殊性。不同的领域开发专用的语言,这些专用语言在它们各自的领域中是有利于描述、区别和分类对象的。
除了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能涉及多个学科以外,同一学科内常常存在不同的理论观或范式,因此从不同的范式出发,知识的表示也不尽相同。学科本身的多维性赋予知识组织多维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要面向各种不同知识领域,按照领域中代表不同思想、价值观和目标的理论观、范式来区分和组织知识,将知识按照不同理论观、范式组织的结果呈现给用户,帮助用户选择符合他们思考方式和价值体系的、满足个人兴趣的知识组织结果。另外,还应将不同理论观、范式下知识组织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让用户比较全面地了解对某一知识的描述,并能帮助用户评价质疑不同知识陈述的正确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观点。
知识组织的多维性原则要求知识的表示要充分,尽可能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地表示知识客体的内容和形式,使其得到较为全面的呈现。知识表示的充分性是多维性原则的目标之一,在充分揭示知识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帮助用户选择适合他们的知识资源表示形式,这也是知识组织目的性原则的体现。
此外,知识组织的多维性和主题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主题的形成受到科学理论、目标和观点的影响。如果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维度来分析文献的主题,就意味着要阐明待标引文献对于学科知识进步的潜在可能性,要能够使检索者辨别出文献所表征的学科领域的不同理论方法,从深层次上说,就是要对文献中外显或隐含的认识论观点进行分析,因为认识论是关于知识进步和理论方法的根本理论[16]。了解主题的这一层含义有助于多维性的实现。
7 知识组织的完整性原则
Jaenecke等学者[17]指出,知识组织面临着一个危机,即许多学科的知识生产质量存在较大的问题。知识被理解为人类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认识。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体现着主体与客体的双向投入,既包括适应、同化、意会,又包括编码、转译、重组等操作[18]。知识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都具有生产、分配、利用等环节。知识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创造各种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条件与能量来源的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的过程[19]。当今所面临的学科知识生产质量下降的问题表明学科的理论、方法发展创新质量的下降,是学科发展的绊脚石,更为严重的是,使得知识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知识组织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的过程,知识组织的对象是“知识”,如果知识的完整性都无法实现,知识组织也将是徒劳的。基于此,提出知识组织的完整性原则。
知识组织的完整性原则要求学科必须具备充分完整的知识。传统的知识组织关注主题问题,而不关注质量问题。然而,知识质量评价和知识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主题进行分析的过程,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更有利用价值的知识。因此,主题与质量分析之间的区别也逐渐趋于模糊。知识组织要想富有成效,就必须关注知识的质量问题,关注知识的完整性。
8 知识组织的实用性原则
在有关知识组织理论基础的讨论中,有的观点将实用主义作为知识组织的理论基础。实用主义批评传统哲学把认知的主体、经验者与被认知的对象、经验分开,把精神和物质当做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的观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知识组织也依赖于观察和逻辑,并且观察和逻辑必须是建立在背景知识、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之上的。它不考虑给定的观察结果,而是关注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做出的行动。观察结果是有理论意义的,而不仅仅是客观、机械的记录。为此,我们把从实用主义得来的实用性作为知识组织的原则之一。
出于实用的目的,知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并伴随不同层次的追求[1]:
(1)专门分类。它反映了知识组织中较低层次的追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比如,选择在家中栽培何种类型的花卉时,可以考虑使用这种“专门分类”方法,根据与个人品位、房间的布局风格等相适应的其他要素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的原则,如植物分类法,对于这样的目的是徒劳的。
(2)实用分类。它反映了知识组织中的中等水平的追求。这是一个“专门分类”和“科学分类”之间的折中分类。
(3)科学分类。它反映了知识组织中较高层次的追求。它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组织知识的方式。
以上三种分类都是以实用性为依据的,在所有这三种情况下,分类为人类的行动服务。实用性原则要以是否“满足读者需要,方便用户检索”为依据[20]。无论是专门分类、实用分类还是科学分类,尽管它们组织知识的方式是不同的,分类的追求层次也不同,但它们都是在对应的情况下最合适的分类方法。如果盲目地只选择一种分类方法,没有考虑到问题与分类方法的匹配和适合性,就会形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再以前文中提到的期刊论文的分类为例,《中图法》之所以不适合对期刊论文进行分类,也是因为它不符合实用性的要求。因为使用《中图法》分类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复杂的、技术性强的工作,由于论文作者或者编辑人员缺乏对分类规则的了解和熟悉,准确地对论文进行标引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中图法》对于期刊论文的分类是不具有实用性的。应该选择实用的分类方法(如
《学科分类与代码》)来进行。再好的分类方法,如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也是没有意义的。
又如,在进行图书分类时,有的书内容较复杂,能够归入不同的类中。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此时应该结合图书馆的性质及读者对象来归类。比如,一个医学图书馆对有关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的图书就应归入医药卫生类,而不归入生物学类,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实用性是知识组织的重要原则,脱离了实用性,知识组织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9 知识组织的不确定性原则
知识组织的不确定性原则首先表现为在进行信息搜寻时,多种分类方法的选择的不确定性;其次表现为词的含义或所属学科的不确定性。知识组织的分类方法的种类很多,从传统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到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知识组织分类方法,给人们搜寻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多种选择。不同的知识组织方法,各有利弊,并且不同的学科也有特定的知识组织标准,用户在选择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在众多分类法中选择适当的方法。汉语言文字的含义非常丰富,一个词语经常有多种含义,尤其当学科领域不同时,同一词语的含义也不同。由于一词多义的现象,分类就有了不确定性,需要充分考虑词语的含义,根据需要选择是将其限定在一个科学学科,还是充分反映其跨学科的性质。解决问题时,首先应确定问题所在的学科,或哪门学科对解决该问题贡献最大,同时还要注意到跨学科的问题。在问题所在学科的相关学科中进行探讨,是为了确定其他相关学科是否也能够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依据。这里体现了跨学科检索的重要性,不把问题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科学领域。尽管一词多义的现象会给检索带来干扰,但有些时候,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有助于扩大检索范围,对于检索是非常有意义的。根据知识组织的不确定性原则,设计信息系统时应提供多种主题接入点,不局限于单个主题,这有利于实现知识组织的全面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学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科间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大量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给文献内容带来了多重学科属性的特点,从而增加了文献分类和检索的难度。在交叉学科中,存在着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渗透,此时,确定交叉学科的学科归属就遇到了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