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研员的职责使命与成长
教研员的工作智慧和工作机制
中国教师报:这个帖子反映了广大一线教师对教研员这一特殊群体的角色判断。您对这些判断怎么看?
辜伟节:这个帖子不但反映了教师对教研员的角色判断,也集中反映了教师对教研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两极行为特征的看法。
一方面,一线教师期盼着教研员能够回归角色的本原,真正能够担负起新课程背景下时代赋予教研员的使命,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的主流职能。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教研员队伍中,的确有一些教研人员自身的角色意识淡薄,从对教研员角色的理解,到实际的教研行为,都表现出与理想的教研员形象之间的较大差异,甚至于出现一些异化现象。
面对一线老师的呼声,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研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回应广大教师的高期待,作为教研员,必须迅速调适角色。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作为教研员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智慧和工作机制,才有利于他们调适角色以适应教师的高期待?
辜伟节:这要与教研员的素养及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紧密联系。具体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是生成思想智慧和相应的动力机制。思想引领发展,看一个教研员有没有水平也就是看其有没有思想。教研员应是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更为重要的是,教研员要用自己的思想智慧引领教师有效地思想,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观念、行动、效果进行思想,以获得经验。同时不断对现有经验再进行思想,加以完善与提升,形成内在发展的动力,努力实现思想的转化与教师的转变。
二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促进教研员实践智慧的形成,如我们实行了“六个一”的考评机制,即:策划一个具有指导价值的校本教研活动,主持或指导一个县级以上的课题研究,组织开发和实施一个校本课程,开出一节具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研究课,作一次能反映自己最新教育教学思想的讲座,撰写一篇代表自己现实研究水平的论文。以此作为考量教研员实践智慧的基本指标。
三是生成培育智慧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教研员是一个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培养生产机构,既承担着对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又肩负着优质师资的选拔、培育任务。这就要求教研员在提升培训者专业素养和影响力及形成培育智慧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优质资源整合、共享、激励机制,搭建成果、风采展示和同伴互助平台,鼓励教研员亲自参与培训,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文本等手段,收集、整合、优化、传递、扩散教研信息资源,不断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5
教研员要从“六力”发展自己
中国教师报:现在,教育界都在提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研员既是教师,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者,他们的专业成长的路径又在哪里?
辜伟节:我现在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从培育 “六力”的视角,给我们的教研员搭建一些平台。第一是学习力,第二是研究力,第三是指导力,第四是示范力,第五是合作力,第六是创新力。培育这六个“力”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教研员的角色转变和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具体地说:
第一,让教研员在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随着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提高,教研人员必须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使命感与危机意识,成为学习的先行者,真正让学习成为一种职业习惯。一是自学,就是向文本学习,接受先进理念,更新自身观念,我们要求教研员每年都要读3本体现指导价值的理论著作,并辅之于读书笔记;二是主动向教师学习,从教育实践中学习,不断夯实教研基础,每个教研员都与具体学校或基地挂钩,坚持3/4的时间在学校,从而形成教研员内源性的学习力。
第二,让教研员在研究中提升专业素养。研究是教研员的立业之本,教研员应注意立足教育教学的现实,抓住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做深文章,做好文章,把热点搞成亮点,把难点变成突破点,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的价值。要能够从教师日常生活中发现、捕捉和思考问题,从听评课、座谈研讨、问卷调查、质量监测中开展研究,在教研实践中养成写教研日记、随笔、故事的习惯,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有效策略,从而形成教研员应用性的研究力。
第三,让教研员在指导中提升专业素养。从整体上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教研员的指导。教研员设计组织有针对性、实效性、方便可行、有特色和含金量高的教研活动,是指导教师、惠及教师的重要载体,力求每一次活动都能触发教师的思考,影响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教研员面对区域、学区、学校、师生和学段的不同现状,要因地制宜,因校因师因生而异,分类分层要求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指导需求,从而形成教研员差异性的指导力。
第四,让教研员在示范中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是重塑教研员形象,鼓励教研员热爱教研,淡泊宁静,寻找教研的满足与幸福,成为教师的角色示范,另一方面是教研员为老师做专业示范,鼓励教研员现身示教。如我市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历时三个月,组织了区域性首届“教研员专业素养大显身”活动,旨在通过全市教研员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所展开的“亲临课堂执教——上示范课”、“主讲课堂教学——开示范讲座”、“提炼课堂研究——展示范成果”系列专业竞赛,使教研员在亲身体验课堂教学的冷暖中,不断找到理论与实践和教与学的切入点,从而引领教学新方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了教研员形象性的示范力。
6
第五,让教研员在合作中提升专业素养。一方面,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专一兼多”,跨学科、跨学段、跨项目参与活动,这就要求教研员之间互相理解,相互学习,积极协作,彼此支持,体现出合作凝聚力。另一方面,教研的过程又是教研员与教师共进共育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为教研带来了新的思维,强调合作、互动、探究,需要教研员与基层学校以及片区教研组织等组成教研活动的共同体。实践表明,合作共同体的教研活动,组织方便,理论与实践好结合,最容易解决实际困难,也不断为教研员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达到相互启迪、共同提高的目的,形成了教研员协调性的合作力。
第六,让教研员在创新中提升专业素养。新课程理念下的教研活动,要求教研员积极创新教研机制和教研方式。如在创新教研机制方面,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实行项目负责制,围绕“应对新高考,突破重难点”建立项目,由教研员牵头,组织相应的项目研制团队,将高中各学科新课程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有效的突破策略。又如在创新教研方式方面,我们尝试了“同题比较式”、“课堂诊断式”、“学术沙龙式”、“网络分享式”等教研方式,都是实现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创新提高的有效方式,形成了教研员研发性的创新力。
总之,教研员的队伍建设和素养提升问题,已经摆到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平台上。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新的目标和要求来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以不辜负这一岗位的职责。这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辜伟节:扬州市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中师教育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江苏省首批“师德模范”教师称号;先后4次应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邀请,分别就“学校公共关系”、“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校长角色理论研究”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拍摄了12讲教学录像片,在中国教育电视三台播出。
教育理念:爱生恒常,教生智慧,育生人品。
教育心得:教师人生永远是一座桥,让一批批值得骄傲的学生从中走过。 ……
教研员:学无止境!
时代对教育、对教师赋予了极高的期望 实现期望,功在教研!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