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1:古诗诵读:元日
《古诗诵读: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两个生字。 2. 能熟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熟悉古代元旦的习俗。 【教学准备】
与古诗相关的物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歌。
1.(出示一组过年的画面,以及相关的音乐)刚才的画面和音乐,不禁让你
想起了什么节日呢?(春节)是的,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呀?
2. 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宋代诗人王安石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元日》。(出示诗歌)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元”在字典里有4种解释,指名读在这里应该选哪种?为什么?(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头,大年初一)
3.课前预习的时候,同学们都收集了不少资料。对于本诗的作者,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
4.能把这首诗读正确流利吗?(指名读)你读得真棒,一定能够带领同学们读好这几个生词。(出示:爆竹 屠苏 曈曈日 桃符) 5.字形方面有没有要提醒大家的?
(爆:变形的水,写得漂亮左窄右宽,描红。) 二、细读诗歌,了解风俗,想象画面。
1.诗人王安石在新春佳节写下的这首《元日》,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过春节
时的许多风俗。默读诗歌,找一找有哪些风俗呢?(贴板书)
A.放爆竹
B.饮屠苏:通过预习,你对屠苏有什么了解?(出示材料)你们预习得很充分了,老师还想补充
C.换桃符:桃符是指什么?出示“桃符”资料
D.迎红日:第三句里也藏着一个过年习俗呢?谁知道?指导学生先理解“曈曈日”的意思。看,新年的第一轮太阳渐渐升起,多么明亮!传说谁能迎接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一年的晦气都被晒没了,这一年全家人都会平安幸福。这就叫做“迎红日”,读。
2.古人过春节有如此丰富的风俗,你对哪个风俗最感兴趣,再读一读诗句,你的眼前一定会出现古人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A.放爆竹:(看图听声音。)谁来想象一下孩子们是怎样放爆竹的?伴着这热烈的爆竹声,旧的一年过去了这就叫做“一岁除”
正是因为放爆竹有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所以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B.喝屠苏:想想喝酒时的气氛,人们会谈论些什么?和你周围的伙伴一起
表演人们喝屠苏酒的情景。指名表演。
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个“暖”字,你又体会到什么?
C.迎红日:相机指导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还原成诗句,谁能读好这句诗? D.换新符:课本中出现的一幅对联是我国最早的对联,谁来读一读。 过年的时候,你还看到过什么样的春联?这些寄托美好愿望,描写美好生活的春联一直流传到今天。
3.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桃符,好一幅节日风俗图!想象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再来读诗,让大家感受到的过节喜庆气氛。女生读,男生读。 4.读王安石的《元日》,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关春节的风俗画,更让我们品味了流传千年的春节文化。自由读一读这些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节日的什么风俗呢?可以用笔圈画下来。(学生自由读,指名汇报) 《九月九日即事》重阳节:登高、赏菊、喝酒团聚 《节令门 端阳》端午节:吃樱桃桑葚、插菖蒲、喝雄黄酒 《元宵》元宵节:吃汤圆、赏灯 三、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1.孩子们,王安石笔下仅仅是一幅热闹快乐的春节图吗?王安石写这首诗
的时候49岁,刚刚被任命为宰相,当时的老百姓在旧的制度下生活得十分艰难。王安石为了百姓怀着满腔热情准备推行新法,他已经料到新的制度一定会遭到一些朝廷官员和大地主的剧烈反击,可他决定不怕这些困难,坚决要推翻旧的制度。 他也坚信,合理的新制度必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生活。正所谓“诗言志”, 再读诗歌,细细体会,你能品味到王安石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美好愿望吗? 2.从哪些词语和诗句捕捉到了王安石的这种志向和情感?教师提升: A.“一岁除”,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不正如诗人希望革除旧制度,实行新法的愿望吗?
B.“暖”,希望老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天天都像过春节,人人心里暖洋洋
C.“曈曈日”“总”“新桃换旧符”,诗人坚信新的好的事物一定会取代旧的落后的事物,对推行新制度充满信心。
3.所以诗人才会在这万象更新的新春佳节,写下了这样一首《元日》,听范读。
5. 如果你就是那满腔热忱、满腔抱负的诗人王安石,你会怎样向别人吟诵你的这首诗歌呢?诵。
6. 课后请你收集王安石的其他诗歌,用今天课堂上学诗的方法,想想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板书:画面 情感)寻找描写古代节日风俗的诗歌,品味中国节日文化的魅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